全球變暖暫時停滯了嗎?

很多人感到“暖冬”似乎越來越遙遠了,記者就此專訪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院士

12月6日18時,中央氣象臺發佈寒潮藍色預警:隨着一股較強冷空氣襲來,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將出現大風降溫天氣。此前一段時間,我國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的一些地方已經遭遇寒潮暴雪天氣影響;在美國東部地區,一場幾十年來最早的暴風雪導致幾個州宣佈進入緊急狀態,至少20人死於和暴風雪相關的事故。

有人產生疑問:不是說“全球氣候變暖”嗎,天氣怎麼這麼冷?確實有研究認爲,1999年以後的這十來年裡,全球平均溫度沒有繼續上升,變暖的趨勢接近於零。這是否意味着,全球氣候變暖真的進入了一個停滯期?

全球變暖在時間上並不是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的趨勢是上升的

記者:有研究認爲,1999年以後全球氣候變暖進入了一個停滯期,您怎麼看?

丁一匯:全球氣候變化基本特徵表現爲全球變暖,1906年至2005年期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C°。但是,全球變暖說的是一種平均趨勢,在這個過程中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年際(不同年份)的波動和年代際(十年週期)的波動。

一般認爲,這些波動是由太陽活動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在某一段時間出現溫度偏低或偏高,都不是很異常的事情。

在近百年(1906年—2005年)溫度曲線上,很明顯出現了兩次年代際尺度的冷期和兩次年代際尺度暖期。1920年—1940年的20年間是一個增暖的峰值時期,上個世紀70年代至上世紀末是另一個明顯的增暖時期;而20世紀初的20年間和1950年—1970年的20年間是相對的冷期。

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的趨勢是上升的,但它是在多次長、短週期的波動中不斷上升的。全球變暖在時間上並不是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的趨勢是上升的。

特別是近40—50年,觀測資料和氣候模式研究表明,增溫更加明顯,增溫速率是每十年0.2C°。

另外,確定氣候變化是否發生了真正的變遷或變動,至少需要考察30年的平均值變化。如果前30年和後30年的平均值發生了顯著的升高或降低,那麼可以認爲是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或轉折。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確定的、氣候變化科學家所遵循的一個時間尺度。這樣才能對氣候變化發生的情況進行統一的比較。

我們計算出1981年—2010年30年的氣候平均值,和此前30年(1951年—1980年)的平均值比較,它的趨勢仍然是增暖的,其增暖速率在每十年0.19C°左右,與過去40—50年的增暖速率值是一致的。因此,得出現在氣候變暖趨勢已停滯或減弱的結論,爲時尚早。

北極是全球溫度增加最迅速、最明顯的地區,將北極的數據包括進去,全球溫度曲線是持續上升的

記者:一些認爲氣候變暖進入“停滯期”的科學家指出,1998年全球平均氣溫出現峰值,此後直到2008年的十年時間裡再也沒有創出新高。現在這個紀錄打破了嗎?

丁一匯:比較1998年至今的逐年平均溫度,至少2010年與1998年具有同樣的量值,甚至略偏高。這表明,1998年並不是近50年來唯一的最暖的峰值。

世界氣象組織監測顯示,2000—2009年是1880年全球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11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佈2011年全球氣候報告指出,在有記錄以來的年份熱度排行榜上,今年名列第10;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

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沒有本質變化,但它受到了不同時間尺度波動的影響,一段時間高,一段時間低這種情況不但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發生。

記者:那麼,爲什麼有研究得出氣候變暖趨勢已停滯或減弱的結論呢?

丁一匯: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和大氣海洋局(NOAA)最新研究,關鍵是得到上述結果的這個研究沒有充分應用北極地區的氣候資料。而北極是全球溫度增加最迅速、最明顯的地區,將北極的數據包括進去,並進行十年的滑動平均(消去十年以下的波動),由此做出的全球溫度曲線是持續上升的,並沒有表現出任何“停滯”或“平臺”現象。

另一方面,把1999年—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地理分佈圖繪製出來,同樣可以看出,全球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明顯的變暖區,而中高緯度和北極地區是最暖的。

有關氣候進入“停滯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據英國氣象局哈得萊氣候研究和預測中心的資料進行的,後來研究者自己也認識到北極資料並沒有完全包括進去。

目前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停滯”的觀點雖然並不完全符合實際,但還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提醒我們:1999年後的十年時間裡,全球北極以外地區的平均溫度沒有增加。這可能是受到了海洋變冷和太陽活動減弱等自然變化的影響。

記者:近年來,我國從北方到南方,不少地方都曾遭遇寒潮冰雪災害,“暖冬”的說法似乎越來越少了。中國的溫度還在繼續上升嗎?

丁一匯:最近十年,中國的平均地表溫度仍然是上升的。根據我國剛剛發佈的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1951年—2009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1.38 C°,變暖速率爲每十年0.23 C°,比全球氣候變暖速率略高,這種趨勢近十年沒有明顯的變化。

目前還難以確定今後全球變暖的速度是否會加劇;中國應該採取積極的應對方針戰略

記者:2008年英國《自然》週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爲,由於氣候的自然變異抵消了人爲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溫上升,預計全球變暖的趨勢會暫時經歷 “停滯期”,但2015年之後全球變暖的速度將會加劇。目前來看,今後全球變暖的速度將會加劇的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

丁一匯:我認爲,目前還難以確定。如果僅從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看,這是可能的,但還存在不確定因素:除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努力狀況外,尚難確定海洋等產生的升溫或降溫作用到底有多大,也就是說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減弱或抵消人類活動的因素。

科學界已認識到近期氣候變化預測問題的重要性,現在不僅強調未來百年氣候變化預測,還非常重視對未來20—30年氣候的預測,因爲它更具有實用價值。

近期氣候預測必須使用更準確的海洋資料作爲初值來運行氣候模式,也就是要把多種海洋資料同化,只有給出正確的海洋條件才能準確預測出海洋在未來20—30年的作用。但目前這項工作正處於研究和試驗階段。

全球近30個氣候模式中(包括中國的兩個氣候模式),只有少部分具備這種根據海洋資料同化系統預測未來20—30年氣候變化的能力。即使做到這一點,這些模式的預測結果也有很大差別,這是目前氣候預測的難題之一。我國也剛剛開始這方面的工作。估計要比較明確回答全球氣候近期變化的詳細和可信的演變,要在數年之後。

記者:目前看來,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並沒有改變,我們應該怎麼應對?

丁一匯: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沒有根本性改變,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應對方針和戰略。

一方面,應該根據氣候的新特點,調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災害防禦標準,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氣候條件。

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目前最關鍵的是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加快中國發展模式的轉型。通過這種綠色轉型,不但保護氣候和環境節約資源,還能使能源實現可持續利用

應該指出,不管氣候將來的變暖幅度和速率多大,甚至出現逆轉變冷,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綠色轉型都是無悔的選擇。

這一綠色轉型的切入點應該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倡導低碳生活和生產模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利用與環境改善的協調一致,使中國完全步入能源、環境、氣候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社會。(記者 劉毅)(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