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耳不當...她竟面癱!醫曝「耳朵最佳保養方式」教你乾溼耳垢怎麼清

出處/康健雜誌

文/陳蔚承 圖/pixabay

到診所讓醫師耳屎結果造成永久性傷害,怎麼會這麼嚴重?

英國一名70歲婦人求助家庭醫師清理耳垢門診中的護理師採用注射沖洗方式來替婦人洗耳朵。在國外,這個耳道清洗的方式是標準作法

但不久之後,婦人抱怨耳朵疼痛,左邊耳朵聽不到,而且流出鮮血和膿。她立刻求助耳鼻喉專科醫生檢查後發現外耳道嚴重感染,於是開立耳滴劑給她使用。不料3天后她因左邊臉部癱瘓,眼皮口部無法閉合而掛急診。進一步檢查發現,耳朵鼓膜竟然穿孔

耳部感染在抗生素的治療下痊癒,但即使注射肉毒桿菌和臉部復健運動,臉部麻痹癱瘓依舊無法完全治癒;聽力也無法恢復,只能依靠助聽器。這個案例發表在《美國醫學期刊耳鼻喉科頭頸手術(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沖洗耳朵後造成嚴重的後遺症,該病患只能依靠助聽器才聽聽到聲音。圖片來源:pixabay)

提出案例的英國里茲大學研究醫師艾哈邁德(Muhammad Nayeem Ahmed)指出,只有零星的報告提出耳朵灌洗而導致耳膜穿孔,而臉部癱瘓的案例,包括該名婦女在內至今只有兩例,但第一個病例已經完全復原

國內醫師也會幫病患沖洗耳朵嗎?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指出,這樣的案例相當罕見,沖洗耳朵也不是國內常規作法,「爲什麼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可能是因爲這個病患耳垢太難纏,醫生沖洗的力道太強,外耳道表皮受傷,表皮下就是軟骨,細菌趁虛而入,加上顏面神經有一段會經過中耳,纔會導致臉部癱瘓。」他也指出,一般這樣的癱瘓都是短暫的,但報告案例是永久癱瘓,相當罕見。

(醫師用沖洗的方式爲女子清潔耳垢,結果造成永久傷害。圖片來源:pixabay)

很多人會用手指、棍棒、掏耳棒掏耳朵,但醫生建議不要自行掏耳垢。耳垢是外耳道剝落的表皮和分泌物,有時會混雜一些灰塵。耳垢會隨着嘴巴張開咬合等臉部動作,自然脫落排出到外耳道開口,所以不需要刻意清理。

(平時應避免自己用掏耳棒挖耳朵。圖片來源:pixabay)

外耳道彎彎曲曲,表皮細胞很薄且脆弱,經常搔扒、摳挖,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炎,弄得耳朵癢、麻,流膿、疼痛不堪。甚至不小心挖破耳膜,造成聽力障礙,「最好的保養方式,就是不用去碰它,」耳鼻喉科醫師蘇仁和說。

更讓人擔心的是,因爲器物不潔引起耳朵黴菌感染,耳道就像放久的年糕,舖滿黴菌,讓人耳朵癢得難受,黴菌蓋住耳膜,影響聽力,這時就需要用藥物治療。

除了避免受傷和感染,耳垢能防止異物進入耳朵,甚至有抑菌、保護耳道的功能。

可以請醫生處理。一些人先天油耳體質的人,會分泌一種不容易排出、蓄積在耳朵裡的油性耳垢,比較會造成耳道阻塞發癢,影響聽力,需找醫師清除。

耳垢分爲兩種,爲乾性溼性性質除了基因決定,後天體質轉變也可能造成耳垢性質改變,兩者方式處理方式也略有不同。

乾性耳垢的人可用棉花棒沾一點點凡士林,輕輕地在耳朵裡轉一下,不要把棉花棒塞進去,因爲那會把耳垢往裡推。溼性耳垢的人要用細一點的棉花棒,輕輕沾一下和轉一下就出來,不要往裡塞。溼性耳垢不如干性耳垢那麼容易脫落,所以真的有需要,再尋求耳科醫生的協助。

專家指出,保養耳朵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亂挖耳垢,如果有需要應請醫師協助。圖片來源:pixabay)

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性質的耳垢,只要觀察,如果耳垢外貌是易碎塊狀粉狀,就是乾性;如果是黏稠或如花生醬,就是溼性耳垢。

力博宏指出,少數狀況如耳垢堆積太久、壓迫軟骨和皮膚,或耳垢已經長滿整個耳道、看不清楚耳垢後面的耳部構造纔會清理,「一般醫師主動幫病人清耳垢,是爲了診斷疾病、確定構造,或做聽力檢查,」他也指出,國內清耳垢常使用的方法是滴劑,用含有抗菌抗病毒和抗黴菌的藥水滴入耳中軟化耳垢,反覆三、四次才能完全清除。

延伸閱讀:

耳鳴久了會聾、讓性能力下降? 耳科權威告訴你真相

染「耳念珠菌」者近半數90天內死亡 專家教你3方法對抗

快檢查耳朵!這個位置有褶痕 可能是心肌梗塞徵兆

醫生看到耳鳴病人就想趕快脫身!其實它的症狀成因並不複雜 可能是5種狀況引起

將食用醋和生理食鹽水按「此比例」調配可清除耳垢 !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