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霜毛蝠」 挑中竹市二戰遺址「大煙囪」當產房!

霜毛蝙蝠煙囪產下小蝙蝠。

新竹振道記者蔡文綺/新竹報導

珍奇稀有的霜毛蝠,2010年時被發現棲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遺址「第六海軍燃料廠」的大煙囪中,由於這是臺灣第一次發現霜毛蝙蝠羣集案例,因此備受專家學者關注,事隔5年多,如今又有好消息傳出,據臺灣蝙蝠學會5月28日現場觀測,發現大煙囪內聚集的霜毛蝠已經開始產仔了!消息傳來,讓關心這羣珍稀動物的保育界人士相當興奮。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自2010年起首次於本市歷史建築「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煙囪內的煙道口ㄇ型接縫處,發現遠道而來的珍稀動物「霜毛蝠」身影以來,每年4月到9月(大約是清明節到中秋節)總可觀察到這羣嬌客,年復一年,以這二戰以來就矗立的大煙囪作爲棲息所。儘管每年只有約5個月的棲息期,但這段時間卻是雌性成蝠懷孕、誕生仔蝠、產後育幼等蝙蝠繁殖族羣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期

臺灣蝙蝠學會表示,霜毛蝠(Vespertilio sinensis) 是一種中型的食蟲性蝙蝠,以昆蟲爲食。身體背部毛髮暗褐色,混雜白毛,表面呈霜白色,故又稱亞洲雜毛蝠(Asian Parti-colored Bat);牠的臉部黑色,嘴吻部突出,耳殼末端鈍圓,耳珠圓曲狀,其分佈範圍主要在北方溫帶地區,包括中國華北一帶、俄國的烏蘇里江流域、韓國和日本,臺灣應是這一種蝙蝠在全世界分佈的最南界,發現的資料相當有限。

2010年7月,位於新竹市東區建美路上,二次世界大戰遺址廢棄的煙囪內部,發現有一羣蝙蝠羣棲息於排渣平臺牆上的夾縫處,後來證實這一羣是臺灣首次發現的霜毛蝠羣集,而且是由一羣懷孕母蝠聚集的生殖羣集,居然出現在人煙擾動平地都會區的人工建築物中(與先前的紀錄不同)。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新竹市產業發展處自2011年起即委託臺灣蝙蝠學會研究團隊,針對棲息在新竹市的霜毛蝠羣集進行調查追蹤及蝙蝠推廣教育,今(105)年亦規劃於保存區內架設蝙蝠巢箱,以提供蝙蝠更多棲所的選擇機會。

根據臺灣蝙蝠學會監測發現,這一羣霜毛蝠因周邊地景與棲所變化(綠地減少、新增建築物、眷村拆遷工程…),每年回來棲息於該煙囪建物的數量似有減少的趨勢,但也發現霜毛蝠棲息利用周邊民宅情形有增加的情形,可見牠們還是很喜歡煙囪周邊的環境。這一羣霜毛蝠每年通常會在4月初到達煙囪棲所,聚集穩定後於每年的5月中旬到6月間陸續產下幼蝠

爲維護該大煙囪的結構安全,新竹市政府從今(105)年1月進行「海燃廠大煙囪結構體修復補強工程」,原工程合約期程預計3月底前完工,但因施工過程中發現煙道下方隱蔽部分鏽蝕嚴重及混凝土蜂窩透心等,其結構損壞遠比當初規劃設計時結構技師評估時還嚴重,需做變更設計增置永久性鋼構支撐,以確保煙囪結構安全。但考量蝙蝠棲息時節,故已於4月初先行停工,俟蝙蝠離開後再行復工,以兼顧住戶安全及生態保育。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此區於103年獲得國防部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計劃」競爭型補助3,400萬元,刻正委託中原大學辦理海軍燃料廠區的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劃,此外也已爭取到財政部覈定120萬進行本區促參案可行性評估計劃等,期能將本區打造爲結合戰爭、教育、文化、生態等特色的眷村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