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獻給皇帝的禮物──渾天儀高掛正大光明殿(一)

編者按:十八世紀末,英國政府以馬戛爾尼爲正使、首個派到中國使節團,到底哪來的自信,竟敢向坐擁無數瓷器珍品、眼高於頂的乾隆,獻上英國本土陶瓷品牌Wedgwood自制產品,做爲恭賀他八十歲大壽禮物?作者溫洽溢老師即是從這個提問出發,《獻給皇帝的禮物:Wedgwood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帶領讀者認識這個看似班門弄斧、不自量力之舉背後,所隱含的各種歷史力量

或者將其當成博物館導覽手冊,按圖索驥,絕對另有一番樂趣和收穫。

馬戛爾尼頗費一番心思安排禮物的展示位置,好讓乾隆迴鑾觀賞儀器操演時可以盡收眼底:地球儀渾天儀安置在正大光明殿大殿御座的兩側,折光鏡數面自天花板垂懸而下,各面折光鏡至殿頂中心,距離均爲相等。

圓明園成未來英國館

大殿北側安置行星儀一座,馬戛爾尼最爲重視的天體運行儀,也就是那座「布蠟尼大利翁」,連同風雨表、瑋致活(Wedgwood)瓷器、瓷像佛拉蘇(Fraser)七政儀等,就陳列在大殿的南面。另外,配備一百一十門巨砲的英國戰艦「皇家君王號」(The Royal Sovereign)模型和六門小型加農砲,分別陳列在正大光明殿和長春園內的澹懷堂。如果說馬戛爾尼使節團的成員好比是小型的英國皇家學會,英國使節團在圓明園內所陳列的禮物物件,或許讓觀者彷彿置身「萬國博覽會的未來英國館。這是一次西方工藝的非凡展示,尤其是英國在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工藝成就。」

馬戛爾尼要在乾隆御前操演科學儀器的想法,其實是十七、十八世紀英國獨特科學文化和知識觀的體現。科學史家謝平(Steven Shapin)和夏佛(Simon Schaffer)曾以波以耳與其英國皇家學會的同僚構建實驗發現「真實」爲例,闡述十七世紀以來英國人的科學觀和真理觀,他們認爲科學命題的真理性部分有賴公衆參與的確證。誠如謝平和夏佛在他們有關英國實驗哲學的開創性著作中所說的,「『事實』是共有一種實踐經驗過程的結果,先向自己證實,再向其他人保證其信念是有充分根據的。」所以,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說,現代科學的事實、知識的真理,既屬知識論領域,也是社會性範疇。

這種實驗主義、經驗主義的科學觀、真理觀,強調來自不同羣體的人自願作證,可以消除懷疑主義者所擔心個人感知所可能存在的偏見,同時唯有證人出於自願而非遭外力脅迫,以這種方式得到的共識結論才更具有驗證的效力。科學知識的可靠性有賴公衆的參與,而科學知識的公共性,使得科學家能夠驗證與辯論,經過公共的程序,才能爲科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十七世紀的英國科學家常常選擇在實驗室以外的公共空間,如咖啡館、沙龍、俱樂部和其他場所,向公衆展示他們的實驗成果,以強化這種科學知識的公共性。

寇文.威廉(Cowen Brian William)在他的著作《咖啡的社會生活:英國咖啡館的誕生》(The Social Life of Coffee: The Emergence of the British Coffeehouse)一書說道:「咖啡館爲志趣相投的學者提供了一個聚會的場所。他們在這裡閱讀、相互學習和辯論。」當時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會到咖啡館和公衆進行交流,發表科學成果。例如英國皇家學會首任會長鬍克(Robert Hooke)、同樣曾經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皮普斯(Samuel Pepys)、建築大師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造船巨擘派特(Peter Pett)。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談到十八世紀英國機械科學教育較歐洲其他國家更爲普及時,繪聲繪影說道:「一七四○年代末之前,在一家倫敦咖啡館的系列講座中可能學到的應用機械學(applied mechanics),比在法國任何一家全日制學院(college de plein exercice)學到的都要多。」英國這種實驗科學的公開展示,可以說是「公共利用理性」的典範,其間預設了參與者的理性溝通與交流。

這種理性溝通與交流或許正是馬戛爾尼此行特別期待想從乾隆和中國得到的。與馬戛爾尼同時代的英國官員、政治經濟學家和道德哲學家,都把商業外交視爲兩種不同的跨國界交流,誠如何偉亞(James L. Hevia)所說的,「每一種交流形式都包含了談判。通過談判而達成的理性交換會產生『互利』。」這種互惠互利的外交與商業談判,就是馬戛爾尼使節團中國之行的兩大目標。

西洋鐘錶敲門磚

對於禮物的選擇,馬戛爾尼顯然並未接納博爾頓的建議,主要還是挑選奢華的鐘表、瓷器、天文儀器和科學設備,而不是物廉價美和實用性物品。從禮物清單的內容和寓意來看,英國使節團的想法,可以說是複製了明清時期耶穌會傳教士在華的傳教策略。就像西洋傳教士期盼透過歐洲的藝術與科技敲開中國人接納、甚至擁抱基督信仰的心扉,英國使節團同樣冀望以英國精湛的工藝與科技,擴大英國商品在中國的市場。一六○一年,萬曆二十九年,義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就是以西洋鐘錶爲敲門磚,叩開了紫禁城的大門。

耶穌會在華的傳教策略,強調循序漸進、寧缺勿濫,佈道的對象首先在於贏得中國社會主流、文化菁英士大夫階層的友誼和支持,藉由士大夫上層菁英風行草偃的力量,達到宣教的「滾雪球效應」。誠如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所說,「耶穌會愈是接近上層階級,愈能彰顯上帝的偉大榮耀。」於是,利瑪竇入華不久,便脫去僧袍、穿上儒服,把歸化信徒的對象指向士大夫。(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