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談AI泡沫:AI創企估值下滑,再降就能增加投資

估值合理化,纔會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投更多的公司。(圖/獵雲網提供)

圖、文/獵雲網(ilieyun)

繼2017年出版《人工智能》(李開復、王詠剛着)後,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的新書《AI.未來》也將於近日推出。新書中,李開復認爲,人工智能的發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爲四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Internet AI)、商業智能化(business AI)、實體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 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運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顛覆了不同的產業,都讓人工智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

同時,他也表示,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技術能力,主要集中在重複性勞動、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工作領域。唯有從「人機協作」和發展「關愛型工作」的角度來調整未來的就業崗位,同時鼓勵創意型工作,才能真正減輕人工智能對就業造成的巨大沖擊,並且讓人類發揮自己的特有價值。

此外,李開復談到,接下來AI公司的估值將從偏高逐步走向合理,「去年著書的時候,我說“AI泡沫”可能不會太遠了,這個“泡沫”的意思是說,太多人用AI來包裝,造成估值的過高,這個將會得到調整,現在也看到當時的預言也是比較準確的,現在正進入年底,也就是我認爲這個估值會合理化的一個時間」。

「過去這三四個月其實估值已經下降了,我估計下降了20%、30%吧,我覺得再下降20%、30%就很合理了,我們就會大大地增加投資了」。

《AI•未來》中解答了以下七大疑惑:

1.什麼是人工智能?

如今許多人將人工智能(或機器學習)與人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東西混爲一談。

科幻電影中展現的通常是「廣義的人工智能」,這種人工智能算法具備與人類相似(甚至更強大)的能力──如在推理、概念學習常識、規劃、跨領域思維創造力、甚至自我意識和情緒等方面。但是,現有技術仍遠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是「狹義的人工智能」,即在特定領域獲取大量信息的技術(如還貸記錄),並使用它來在特定情況下作出決定(如是否向個人提供貸款)以實現特定目標(如將出借人利潤最大化)。過去很多艱難的事實性判斷,無需程序計算,通過大數據就可得出。在特定任務中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勝過人類。這已經非常具有實用性,因爲狹義的人工智能快速、準確、全天候工作、可應用於許多任務且經濟效益顯著。據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wC)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對全球GDP的貢獻將達16萬億美元。

我們離電影中的人工智能有多遠?我們目前對此知之甚少,甚至無法估計。還有許多重大突破尚未實現,但目前人工智能領域實現一項重大突破的時間間隔是60年。

2.我的工作會受到威脅嗎?

基於當前技術的發展程度與合理推測,我認爲在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務場景:

▲ 重複性勞動,特別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裝配線檢查、縫紉)。▲ 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 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或思考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識別的工作(如文件歸檔、作業打分、名片篩選)。▲ 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 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數據輸入)。▲ 雖然有媒體報導,聲稱鉅額投資將用於開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如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放射科醫師),但這類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普及。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具備取代上述工作的技術能力。一些已經得到應用,還有許多正在試驗。實際應用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但如果您的工作符合上述類別,那麼是時候開始新的職業規劃並接受相關培訓了。換句話說,你應當避開人工智能能夠完成的工作、瞭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同時你也應該把這看作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你的工作更多樣化、不再那麼單調。

3.多久之後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工作?

我個人認爲,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但由於企業決策、工會影響和政府政策,實際過程中實現取代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這種取代將以多種方式進行:

▲ 直接一對一替換:即一個崗位由一套人工智能設備取代。▲ 總工作量減少導致工作崗位減少:人工智能可完成部分工作,但其餘部分仍需要人工。然而,較大的公司可能會減少整體就業崗位,大致與人工智能的應用比例成正比。▲ 一種完全打破公司甚至行業運作的新模式:就像打字員沒有被「打字機器人」而是被計算機所取代,比如一種新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想像一下未來可以從應用程序獲得貸款,這樣一來最終銀行貸款可能不復存在)。▲ 與許多研究人員相比,我的設想更具前瞻性,因爲:▲ 大多數研究只考慮人工智能一對一地取代人類工作崗位,但我認爲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崗位的取代是大範圍的,由此產生的新模式可能會顛覆許多行業。▲ 許多研究都是基於以往技術突破的速度,如電力或個人電腦。但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其他技術。而且如今,圍繞着人工智能和相關行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企業生態系統,還有無數的企業家、風險投資和資本在不斷推動其發展。▲ 有些研究只關注短期效果如2020年可能取得的成果,這未免有些過早。從短期來看,會有很多人進入人工智能行業,這反而會增加就業人數,但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崗位的大規模取代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真正實現。因此,我們可能會看到人工智能在未來幾年所取代的工作崗位數量還不及其創造的崗位,但這只是短期現象,而且是一次性現象。

4.哪些工作人工智能無法完成?

爲了確保我們的職業生涯不會因人工智能替代而中斷,我們需要了解「在可見的未來裡,人工智能做不到什麼」?這些將是人工智能難以取代(至少在當前階段)的工作類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 創意性工作(例如,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人工智能不擅長提出新概念。B. 複雜性/戰略性工作(例如,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併購專家)──需要了解多個領域並需要進行戰略決策的工作。對於人工智能來說,即使是理解常識也很困難。C. 靈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脊椎按摩師)。實際上在機器人和機械學方面取得進展比人工智能軟件慢。機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機器人拿鉛筆的樣子,你就會懂我的意思。D. 需適應全新、未知的各類環境的工作(例如,地質調查、集會後的清潔工作)。機器人在特定環境(如裝配線)中運行良好,但不易適應新環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間裡工作)。E. 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情商。人們也不願「信任」機器,讓機器來處理人性化任務。

5.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

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剛剛開始,但將在未來5至15年內加速,其發展明顯會影響到今天的孩子們。

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們來說,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比職業選擇更重要。所以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對問題追求更深刻的理解(多問「爲什麼?」和「爲什麼不?」)。擁有高情商也很重要,因爲這對於人工智能來說十分困難。學會同情和真誠地關心他人。鍛鍊溝通、說服他人和團隊協作能力。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需要考慮自己的職業選擇,但重要的是向他們指出哪些工作可能被取代並幫助他們遠離那些工作。鼓勵孩子鍛鍊人工智能不擅長的技能:創造力、戰略思維、獨立學習新技能、靈敏度和同情/同理心。如果孩子在某些領域有潛力(如創業或科學發現),鼓勵TA繼續深入,並儘早開始。

幫助孩子找到TA真正熱愛的事情。激情與動機和成就高度相關。做一件孩子爲之滿懷激情的事情,最有可能幫助其建立起長期職業,過上充實的生活。

最後,我們的教育系統並不適合人工智能時代,其改進也需要很長時間。因此,作爲父母,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十分重要,不僅要幫助孩子獲取最新信息,還要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6.人工智能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雖然人工智能將創造大量價值,並將我們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但它也是一種顛覆性技術,會帶來一些挑戰和風險:

▲ 工作崗位——將近50%的人類工作將在15年內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們如何處理4-8億勞動力的再培訓問題,以及應對失業帶來的「意義喪失」問題。▲ 安全——人工智能是算法程序,算法程序可能被黑客入侵。試想,如果一個國家所有的自動駕駛汽車都被黑客攻擊,它們可能變成最致命的武器。▲ 隱私——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並防止過度商業化?▲ 貧富差距——人工智能將加劇富人和窮人之間已有的巨大財富差距。如何縮小差距,爲所有人提供平等機會?▲ 人工智能的偏見——人工智能給出的觀點源於其初始大數據。如何避免數據中的偏見導致的潛在歧視或不公平待遇?▲ 人工智能行爲的解釋——人工智能如何解釋其自身行爲?當涉及到許多危險(人的生命、健康)或法律和道德問題時,需要對人工智能行爲做出解釋。▲ 人工智能壟斷——人工智能使強大的公司更加強大,因爲更多的使用會產生更多的數據。更多的數據可以不斷優化人工智能(生產更好的產品),從而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傳統的壟斷企業有諸多成因,如資源或渠道優勢、品牌、先發優勢、技術或高轉換成本等。人工智能使壟斷企業更加強大,並使壟斷問題更難以解決。

7.作爲個體在人工智能時代應該做些什麼?

我們應該具有戰略性思維,並以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工作爲目標。我們應該致力於終身學習,更新我們的技能,瞭解新趨勢,並尋找新機遇

我們應該鼓勵批判性思維和各種創造力,不僅僅是科學和工程,還有:藝術、建築、音樂、詩歌、表演、講故事等。

我們應該接受傳統工作崗位正在流失的現實。從事這類工作的年輕人現在就應開始從事適合自己優勢的新職業,這些職業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對於老年人,當您需要提前退休時,請考慮接受,通過打零工和志願服務賺取一些收入並過上喜歡的生活。

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人進入服務業,選擇將心靈和靈魂傾注於這一行業的人,傳播他們的愛心和經驗。

我們應該積極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別是專業人士,更多的數據和使用量能夠使人工智能不斷優化。我們應該使用這些工具來工作,保持開放態度,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任務,使我們能夠關注更適合人類發展的領域。這就像是記者開始使用word軟體寫新聞,或者是攝影師開始使用Photoshop。

●本文作者呂夢;編輯:小LV。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信號進行授權。●轉載時須在文章頂端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 (微信號:ilieyun)字樣。●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