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喜歡粉紅色丟臉? 專家:接受孩子,讓他表達
▲管教孩子的第一步,是要接受孩子不同的情緒,不作否定,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圖/達志示意圖)
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建立孩子好EQ,令他自己想方法解決困難,就是成長第一步!」精神科醫生樑婉珊及兒童行爲治療師葉偉麟,將腦科學及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合多年實戰經驗,以多個成功案例,教家長應用遊戲治療的溝通四部曲,包括:察覺、確認、聆聽、反射。
現代人最棘手的親子教養問題,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事,而天窗出版社這本《父母一句話,啓動孩子解難力》,此書已被南華早報SCMP推薦爲2016最新育兒書龍虎榜No.1,而兩位作者既是醫師、也身兼父母,他們並非嘴上談兵、而是傳授經驗,撰書分享「心法」給家長:「如何順應孩子腦部發展,從小建立他們的EQ和解難力。」當家長能在對話中確認孩子情緒,反射其思想、動機,孩子就會感到被明白,敢於提出方法去化解困難!
管教孩子的第一步不是「管」,也不是「教」,而是要接受孩子不同的情緒,不作否定,這是最重要關鍵。
在成人的世界,我們講求理性,崇尚有原則、有規矩的生活模式,個人負面情緒不可以在他人面前表現出來,否則會被視爲弱者或被標籤爲不正常。
在社會化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學會把負面感受埋藏於心底。但如果要求孩子同樣壓抑情緒,只會令他們的潛能不能發揮。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是一門易學難精的藝術。很多時候,家長在自己都沒察覺的情況下,很自然地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當孩子跌倒,家長會說:「不要哭!堅強點!」
▼精神科醫生樑婉珊(左)及兒童行爲治療師葉偉麟,在香港舉辦「新書講座」,提出「遊戲治療四部曲」,解讀孩子情緒。(圖/翻攝自YouTube)
泄憤≠疏導情緒曾經聽過一些治療師建議家長,鼓勵小朋友把怒氣發泄在公仔或其他物件身上,例如用力打公仔或枕頭。表面上孩子情緒回覆平穩,實際上卻極度危險,因爲這等同曲線鼓勵孩子,憤怒時可強化攻擊性行爲。
孩子最後經過一輪攻擊,筋疲力盡,但內心憤怒的源頭根本完全沒正視過,某一天再次被觸動的時候,這股憤怒情緒又會重燃,甚至一發不可收拾。而家長鼓勵小朋友把攻擊性的訓練和憤怒情緒捆綁在一起處理,也可能令孩子日後因情緒失控而襲擊別人。
由於孩子的前額葉皮質未完全發展成熟,不懂調節情緒,即使他們很傷心、痛苦,也不懂表達。所以適當疏導相當重要,他們不用發脾氣或做一些破壞性行爲,也能把這股能量釋放出來,情緒或行爲問題就得以避免。
各位家長,如果你都會否定或忽略孩子的情緒,由現在開始就有必要作出改變!因爲孩子在情緒或行爲失控時,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同理心,希望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被尊重和接受。如果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就可以重新面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爲,使他們身心內外平衡一致。
放下價值觀 接受孩子想法要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態度。首先,我們要願意承認,這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對他們來說是真實的,屬於他們一部分。我們要保持冷靜、友善、有耐性,不用批判眼光看他們,也不會用指責態度來與孩子溝通。
當中精粹在於,我們不應立即否認或排斥他們的想法。假如孩子的說話違反了家長個人的價值觀、別人的價值觀或者社會價值觀時,我們通常傾向不接受,指出孩子的不是。
其實孩子對我們的說話和反應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就快會收到一個信息:「我說的話或者做的事都是錯的,而且負面感受是不被允許的。」這樣就加強了孩子的內疚感,繼而使他們不敢進一步表達自己。
譬如孩子說:「我很討厭爸爸媽媽,以後也不想和你們說話,你們快些走開吧。」作爲父母,聽到之後可能會很憤怒或者很痛心,可能你會覺得孩子大逆不道,因此認定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可是想法和感受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我們作爲家長,由於個人價值觀受到挑戰才認爲不對而已。
當一個喜歡粉紅色的男孩子,因爲父母要他選擇藍色的衣服或玩具而感到很憤怒,作爲父母可能會心想:「粉紅色是屬於女孩子的嘛!藍色纔有男子氣概。他喜歡粉紅色真是丟臉!」可是男孩子喜歡粉紅色的感受受到制止,他覺得憤怒,這也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我們活在別人價值觀之下,害怕遭到白眼,於是認爲孩子是不對。
在新年拜年時,孩子沒有向親友打招呼,父母心裡會想:「這孩子真是沒禮貌,別人會說他沒有家教,真丟臉!」於是責備孩子。其實孩子可能只是感到尷尬,這種感覺對他來說是真實的,同樣沒有對錯之分,但家長卻受不了社會的價值觀,羣衆想法帶來的壓力,令我們覺得孩子不對。
原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個人、別人及社會的價值觀之中,重重枷鎖令我們把個人意見和孩子正在經歷的事實混淆。結果我們不能全盤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覺得他們的行爲幼稚和荒謬。
還有一個原因,令我們難以接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就是我們並未能夠真正「活在當下」。很多時候,我們的想法都受制於對過去的後悔,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兩者之間不斷來回,影響着自己,反而沒有讓思緒真正停下來,感受正在面前發生的事情。
例如當孩子犯錯,你會後悔:「爲甚麼之前不好好教導他?」或者擔心:「長此下去,孩子將來肯定走上歪路!」其實這些思想不但沒有幫助,而且不能令我們真正停下來。如果能用心感受孩子目前正在表達的情緒,你就有機會發現不一樣的現實。
▼精神科醫生樑婉珊及兒童行爲治療師葉偉麟,將腦科學及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合實例,共同撰寫的《父母一句話,啓動孩子解難力》。(圖/天窗出版社提供)
書名:《父母一句話,啓動孩子解難力》作者:葉偉麟、樑婉珊
作者簡介:樑婉珊醫生精神科醫生,曾擔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臨牀助理教授。自幼對精神科及心理學深感興趣,畢業後主力鑽硏精神科藥物治療,及後鑽研各類型心理治療,包括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沙盤遊戲治療(Sandplay Therapy)、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化爲本治療(Mentalization-based Therapy)等。葉偉麟治療師兒童行爲治療師,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系,後在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就讀應用社會科學系,主修輔導及心理學。多年來於中小學及幼稚園提供戲劇訓練課程,滲入輔導及治療元素,包括遊戲治療(Play Therapy)、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focused Therapy)、認知行爲心理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等,幫助有情緒和行爲問題孩子提升自信、改善人際關係及行爲管理能力。同時舉辦多個親子工作坊及講座,助家長認識管教孩子的方法。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