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佛山借文旅更新城市IP:一個製造重鎮的網紅路與“三重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趙曉晨 實習生區妍、彭梓穎、鄭文君 佛山報道
曾被視爲蠻荒之地的嶺南,如今已成爲人們嚮往的旅遊佳地。
7月初,百餘位來自成都、重慶、洛陽等全國各地文旅系統的政府官員、國有企業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媒體代表來到廣東佛山,參加2024年文化和旅遊產業賦能城市更新的現場交流活動,並走訪調研佛山創意產業園、美陶灣、嶺南天地等地。
爲什麼一場全國文旅城市交流活動會選擇在佛山這樣一座製造業城市舉行?
業內人士認爲,這或許是因爲佛山在沒有名山大川的稟賦,亦沒有文學大儒做“背書”的情況下,通過將歷史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引導文化元素植入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社會發展的肌理,成功推動文旅產業與城市更新“雙向奔赴”。
這一轉型過程中,佛山逐漸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路徑,包括老建築的活化利用、大型文旅項目的引進,以及“文化+製造業”的融合模式等。如此實踐,在全國,尤其是製造業城市之中並不多見,也因此更有樣本價值和借鑑意義。
不過,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隨隊調研的過程中也發現,與重慶、長沙等文旅產業較爲成熟的城市相比,佛山作爲典型的工業城市,面臨着服務業比重偏低、文旅產業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這也制約着未來文旅賦能城市更新的想象空間。
廣東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段軍山表示,佛山需要在文化表達和包裝上進行現代化改造,打造具有標誌性的旅遊項目和統一的文化IP,“佛山文旅產業的發展應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落地更多‘文化+’的應用場景,以吸引年輕消費羣體,促進人流量向經濟效益的轉化”。
佛山樣本
城市更新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綜合性概念。大致來看,城市更新可以分爲以老舊小區、老街區爲主的居住類更新、針對老舊廠房、村級工業園的產業類更新、聚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設施類更新、提升綠色空間、濱水帶的公共空間類更新四種,典型代表如成都寬窄巷子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重慶鵝嶺貳廠文創公園的工業遺產活化,以及北京798藝術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這些更新路徑中,文化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雖無形卻滲透於每個角落。在日前廣東省最近公佈的文旅賦能城市更新十大案例中,文化始終是核心要素,不僅是城市歷史的見證,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李斌強調,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既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也要融入符合市場需求的藝術創意、時尚消費、網紅品牌、科技體驗等文旅新業態,實現經濟價值、人文品質、宜居環境、民生福祉等全面提升。
一一對標下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佛山是這一路徑的踐行者。在加速推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佛山注重從自身嶺南文化資源和城市氣質出發,逐漸探索出適合製造業城市以“文化+”帶動城市面貌更新的新路徑。
比如,嶺南天地是文旅賦能古建築活化的標杆,美陶灣是文旅賦能產業升級的經典案例,佛山創意產業園則是文旅賦能老舊工業廠房升級改造的代表。在上述十大案例中,佛山是唯一一個獨佔兩席的普通地級市,其入選的案例涵蓋老街區的居住類更新與舊工業區的轉型,且均在佛山傳統文化最爲厚重的禪城區。
“修舊如舊、新老並存”的理念是佛山文旅賦能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以嶺南天地爲例,自2007年開發以來,嶺南天地深入挖掘並利用佛山的剪紙、功夫等傳統藝術資源,豐富了文化深度,讓消費者得以近距離體驗佛山文化的韻味。
除了嶺南天地外,佛山還有從糧食集散地和商貿中心改造爲新商業地標的順德漁人碼頭,從6家舊工廠起步,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的佛山創意產業園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佛山將昔日工業遺址重塑爲城市文化資產。
製造業也同樣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佛山不少企業都憑藉着文化產業站到了製造業微笑曲線的兩端。
以陶瓷行業爲例,慕瓷借鑑當地香雲紗文化推出的香雲紗啞光磚單品銷售額持續正增長。服飾品牌HEA則藉助醒獅文化,在短短6年內擴張至約140家門店。越來越多“文化+創新”的“佛山造”正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三大命題
2024年初,山東、山西、河南和河北“山河四省”掀起一場全國文旅宣傳“混戰”,從充滿地方特色的喊麥到創意十足的諧音梗背景音樂,再到文旅局長、名人親自上陣,熱度不斷。此次到佛山參會的城市也各自提煉了自己在文旅賦能城市更新方面的“獨門絕技”。
珠玉在前,佛山能否通過“拿來主義”走一條捷徑?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無論是高校學者,還是文旅界從業人員,均認爲佛山需着眼於實際,完成三道“必答題”,方能通過文旅產業的長紅持續推動城市更新。
“佛山要回答的第一個命題就是如何將分散的亮點串聯起來,打造一系列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旅遊路線,讓城市IP更出圈。”在段軍山看來,佛山處於大灣區核心區域,緊鄰廣州,今年以來又迎來廣東城際“四線”貫通運營、深中通道正式通車等交通利好消息,與大灣區城市進一步融合,可以說在交通大動脈和區位上有顯著優勢,但五區中心相距較遠,缺乏高效的交通網絡,“交通大動脈沒問題,微循環還有待提升,在促進各區域互聯互通,尤其是城市軌道交通和地鐵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橫向對比來看,與成都、重慶、西安和長沙這四個“網紅城市”相比,佛山交通短板顯而易見。目前,這些城市的地鐵運營里程均超過300公里。而佛山仍處於軌道交通“100公里+”的時代。
另一組數據又反映出交通之於佛山文旅的重要性。2023年,隨着佛山地鐵3號線的開通,順德區接待的國內外過夜遊客數量達到了564.59萬人次,同比增長了65.62%。
不難想象,如果交通微循環進一步暢通,佛山文旅消費的想象空間會有多大。
佛山的另一個短板是住宿等配套。據Tripadvisor網站不完全統計,佛山五星級酒店只有25個,成都、西安、長沙分別有52個、39個、43個。佛山五區假期內接待的國內外遊客人次同比增幅普遍高於過夜遊客的增幅,也側面反映出佛山在住宿設施或服務質量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遊客的過夜選擇。在微博、小紅書等社媒平臺上,也有遊客反饋很多表演活動“人太多沒擠進去”的聲音,吐槽佛山的“文化IP+”應用場景偏少,對醒獅、功夫等佛山最爲得意的文化IP的實際體驗有限,缺乏沉浸感。
提升基礎配套和文旅供給數量和服務能力,就是佛山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基礎問題。
而在基礎配套之外,佛山還需要持續創新內容和表達方式。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傅瀚霄此前強調,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要堅持產業賦能、科技驅動,合理利用城市存量空間打造形式多樣的文旅業態,推進科技賦能城市文旅場所建設。
在山地(北京)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熊麗羣看來,江西景德鎮大唐茶市小鎮項目可以參考。儘管該空間在初期面臨遊客量不足和招商困難的問題,但通過創新的展演概念和業態設計,最終成功激活。她表示,過去文旅業態往往集中在景區內部,而城市商業綜合體或更新項目則相對獨立。但從近五年來的發展來看,文旅景區和城市更新項目需要融合不同的業態,以實現相互賦能和加持,形成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這樣的案例佛山也有。比較典型的是廣東千古情項目,自春節開園以來,距離項目僅1公里的觀心小鎮景區迅速承接流量,“打卡千古情、爬西樵山、逛觀心小鎮”成爲遊客的熱門選擇。數據顯示,自廣東千古情開業以來,附近的西樵山希爾頓歡朋酒店節假日期間幾乎天天滿房,西樵山遊客數量同比增長約40%。
鑑於此,段軍山認爲,佛山在用自然資源打品牌方面不佔優勢,但可以借鑑長沙、景德鎮這類城市整合各類人文資源,增強業態創新,持續輸出文化創意場景,並輔以現代化、年輕態的表達方式,以此創造消費需求。前段時間疊滘龍舟賽的出圈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現代化表達的典型範式。佛山應循着這一思路,繼續探索文化間的融合,以及文化與產業(製造業、服務業)、金融、城市更新等領域的全面融合。佛山市級部門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進行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實現跨區域、跨部門的協調合作,避免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