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打造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廣州聯合市場各方探路特資管理的創新路徑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翁榕濤 廣州報道

近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州市推動特殊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若干措施》(下稱“特資十條”),率先打造特殊資產管理新模式,探索建設特殊資產集聚區。與此同時,在廣州召開的“2024廣州特殊資產管理與發展論壇”,吸引了近百家特殊資產管理行業相關機構的負責人蔘與,共同探討特資行業良性發展之路。

特殊資產行業是一個規模爲萬億元級別的藍海市場,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工商企業的應收賬款等。廣州市副市長賴志鴻指出,現在所提的特殊資產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良資產,而是指階段性、臨時性的困境資產,即更多體現在流動性方面。

特殊資產是經濟循環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在當前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的背景下,如何將特殊資產“變廢爲寶”,將數萬億元的不良或困境資產盤活,給整個特殊資產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廣州作爲我國特殊資產交易、管理、處置最活躍的城市之一,如何打造創新發展的“試驗田”和先行實踐區?對於市場各方而言,又如何參與到這場發展浪潮當中?

搶抓6萬億元特殊資產藍海機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隨着我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從依賴增量投資向挖掘存量效應轉變,特殊資產已成爲提升存量效益的核心要素。因此,有效處理特殊資產對於化解金融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到3.2萬億元,而非銀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規模過去幾年也都保持在1萬億規模以上。此外,還有企業的不良資產,主要爲企業逾期或可能發生逾期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以及低效資產等。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指出,強調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加快存量資產盤活,推動地方政府債務率較高、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的地區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支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通過不良資產收購處置、實質性重組、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盤活低效資產。

盤活存量資產爲特殊資產行業提供了創新業務來源。從特殊資產投資的主要模式來看,主要包括重組盤活,涉及國企改革、涉房風險化解、破產重整;收購處置,包括不良資產收購處置、違約債券收購;特殊機遇權益投資,涉及上市公司及重要股東紓困、市場化債轉股、S基金等。

有專家分析認爲,2024年特殊資產市場供給將繼續增加。一是中小金融機構加快推進改革化險;二是2023年出臺的《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對承擔信用風險的全部表內外金融資產開展風險分類,將促進商業銀行隱性不良資產顯性化;三是經濟結構和資產價格調整對企業和居民部門仍有一定衝擊,房地產及關聯行業風險逐步出清,不良貸款生成速度依然較快;四是信託等非銀機構仍處於風險釋放期,困境和違約債券規模較大,將更多借助資產管理公司處置風險。

來自監管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廣東轄區(不含深圳)銀行業資產總額達到2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38%,按此估算有3588億元不良貸款;規上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市場規模約爲2.46萬億元;作爲經濟大省,廣東有着過萬億元規模的特殊資產管理市場。

廣州市是我國特殊資產交易、管理、處置最活躍的城市之一,已經集聚了相關資產供給方、資產管理方、資產需求方、資產融資方、資產服務方等全鏈條的產業鏈,如果特殊資產管理行業在廣州集聚發展,每年的交易額預計可以達到上千億元規模,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極具發展前景的廣闊藍海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聚焦“五個一”構建特資新模式

當前特殊資產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掣肘,由於存在區域割裂、資金供給缺乏、信息不對稱、數據分散、處置效率低下、多元賦能能力有待提升等諸多問題,導致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上述背景下,廣州領全國之先提出“探索建立特殊資產管理新模式”,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集聚行業要素、跨境投資便利、產業紓困基金、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思路舉措,在體制機制、頂層設計方面做出制度保障。

從整個特殊資產行業產業鏈條來看,可以分爲供給端市場和需求端市場兩部分,中間則是交易平臺和服務機構等。其中,供給端市場主要由銀行、信託、券商、基金、金融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組成;而需求端市場則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非持牌投資者組成。

作爲中間服務鏈條的交易平臺,主要包括以廣州產權交易所爲代表的產權交易機構、以阿里拍賣爲代表的互聯網平臺以及各種拍賣行;此外,服務機構則包括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行業協會等。

特殊資產行業近年來參與主體多元化、處置方式多樣化的趨勢明顯,開展業務的難度也隨之上升,因此如何整合全產業鏈條,打通特殊資產流轉過程的掣肘,全力提升特殊資產處置效率成爲新命題。

據瞭解,廣州發佈的“特資十條”明確,將建立打造特殊資產管理新模式工作機制,搭建政府法院共同主導、社會各方參與的工作格局,通過10項具體舉措聚焦“五個一”工作任務。

“五個一”即打造賦能服務平臺、深化府院聯動機制、提升企業破產營商環境指標、建設特殊資產行業集聚區和營造一個彙集人才、機構、資本等各類元素的生態圈。

交易場所已成爲地方政府新一輪特殊資產模式構建中的重要抓手。通過依託廣州交易集團旗下廣州產權交易所,廣州建設特殊資產多元服務歸集、投資大數據共享利用、跨平臺對接、跨區域合作的大灣區特殊資產賦能服務平臺,提供包括企業診斷分析、重組重整諮詢、爭端協同解紛、產融對接撮合、諮詢服務見證、信息發佈路演、資產處置交易等相關服務。

深化府院聯動機制是指探索實現行政職能部門各類數據有效流通使用,提升特殊資產處置變現流轉的效率,比如將各類特殊資產相關項目和企業名單數據,和更多產業資金以及其他投資機構實現精準匹配,推動完善以“智破”、“智融”、“智援”爲核心的智慧破產一體化信息平臺。

廣州將着力提高“企業破產”指標質效,優化破產前綜合服務,加強破產清算、重整和執行信息的數據共享。充分發揮預重整制度功效,實現庭外重組與庭內重整的有效銜接,提高破產重整效率。推動建立和完善破產商事仲裁和調解機制、國有企業“兩非”、“兩資”處置出清綠色 道、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重整司法合作機制,探索完善跨境破產認可和協助規則。

建設特殊資產行業集聚區是指逐步形成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及生態聚集,並打造“線上+線下” 特殊資產路演中心,開展特殊資產推介、招商、項目對接,吸引特殊資產處置鏈條上的各類機構在廣州集聚。

此外,廣州還在特殊資產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吸引落戶補貼政策、優化外資退出便利措施、發揮產業基金的協同作用、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出臺了相關措施。

聯合市場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廣州模式”

據瞭解,在2024廣州特殊資產管理與發展論壇上,廣州市人民政府與銀河資產、廣發銀行、信達資產、長城資產、東方資產、畢馬威中國、中國國際經濟諮詢公司、北京京東世紀貿易公司、淘寶(中國)軟件公司等10家特殊資產管理行業重要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力在資源、要素、渠道等方面構建特殊資產生態圈,提升廣州在全國特殊資產配置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防範化解經濟社會風險,促進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廣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林德明表示,“將以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爲契機,加強銀行與各級政府雙向戰略合作,提供專業化的投融資顧問,定製化方案設計等服務,在資源、要素、渠道上構建廣州的特殊資產生態圈。”

“我認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聚焦主責主業,需要做好三個方面。”中國銀河資產副總經理王仁雙表示,一是堅持投行化思維,做耐心的金融風險化解者採用多種金融工具,對處於不同生命週期的企業分類施策;二是秉承基金化思維,做社會資源的配置者,需要與交易集團、產業方尤其是省內頭部國企、運營方、社會投資人等等通力合作;三是要樹立產業化思維,做實體經濟服務者,希望和各個實體行業的頭部企業,在包括不限於破產重整、助企紓困、併購重組、再轉股、低效資產盤活等等方面開展廣泛的接洽和合作。

淘天集團阿里資產南區總經理陳祺認爲,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特殊資產管理行業將更加註重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比如,阿里資產依託阿里巴巴的技術優勢和生態網絡,爲特殊資產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投資機會,實現資產的高效處置和價值最大化;同時通過“人貨場”的精準匹配,降低處置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資產處置效率。

下一步,廣州將首先支持特殊資產管理行業領域國內外各類機構在穗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並對符合相關規定的機構予以補貼,吸引特殊資產處置鏈條上的各類機構在穗聚集和壯大。

其次,優化有關 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政策措施,探索調整試點基金的投資項目範圍和形式,爲境外資金參與廣州市特殊資產處置提供便利退出通道。

最後,鼓勵特殊資產管理企業與總部在穗的金融機構聯合成立產業優化升級基金,鼓勵產業優化升級基金拓展投資領域、創新投資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和整合產業鏈條,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特殊資產管理和廣州優勢產業。

未來,廣州市將聯合全國資產管理、互聯網服務、信託、銀行、稅務和諮詢等行業領先機構,進一步聚焦構建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存量資產資源整合及價值提升、完善廣州企業現代化公司治理和市場化運營機制、股權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防範化解區域金融風險等重點領域。爲廣州特殊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推動特殊資產管理行業邁向新的高度。

有望建立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

過去,特殊資產管理的模式和處置交易的方式都相對單一,而現在,特殊資產的概念和定義更加寬泛,處置的方式也更加多元。目前來看,各類型資產管理公司是目前特殊資產管理市場中的核心鏈主企業,且隨着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業態更迭,各家資產管理公司走出獨具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模式。

一是以中信金控爲代表的“集團化發展模式”。通過打通旗下銀行、證券、AMC、信託等內部業務板塊聯動貫通,聚焦風險資產隔離、風險企業紓困、城中村改造等重點項目,實現資產、技術和人才的有機融合。

二是以浙商資產爲代表的“產業資產管理模式”。近年來先後承擔了重點上市公司紓困、工業園轉型升級、重點房地產項目保交付等任務,從原來的“財務投資型”轉向“產業投資型”,成爲地方政府風險化解、“化圍解鏈”的重要抓手。

三是銀河資產、長城資產等“輕資產、投行化、基金化運營模式”。近年來央企資產管理公司以投行化和會同地方國資成立基金的形式,快速在全國重點區域佈局特殊資產收購處置業務、特殊資產投行化業務和中間業務。

與此同時,大型互聯網平臺在特殊資產管理領域市場地位愈加突出。

京東資產目前已形成司法拍賣、破產重整、政府罰沒、海關拍賣四大業務板塊,併爲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提供特殊資產線上處置服務和線下服務;阿里資產形成以淘寶平臺爲依託,“大數據”算法爲支撐的資產拍賣平臺。據統計,兩家互聯網平臺在全國拍賣市場的佔比已超過70%,依託大數據、雲計算跨越了區域侷限和交易限制,大大提高了各類特殊資產的交易流轉效率。

當前,市場各方建立了許多資產處置平臺,但距離市場預期的統一市場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廣州將探索構建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

廣州交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葛羣認爲,當前資產處置平臺各有所長,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互聯網平臺有資本和流量優勢,但規範性低且合規性不明;各地產權交易所規範性較高,但市場化不夠,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導致規模不大;其他民間拍賣等處置平臺規範性更低,僅有零星交易。

“雖然一步到位建立全國性統一市場的條件尚不具備,但建立有較高公信力、規範度、專業性和市場化的區域性統一處置市場或許是當下更優的選擇。”葛羣表示。

《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廣州作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經濟規模、法治環境、營商環境均居全國前列,具備試點城市的條件。

目前,我國對於民營特殊資產管理企業並沒有統一規範的准入標準,特殊資產管理企業資質良莠不齊,優秀的特殊資產管理人才稀缺,在融資、市場平等競爭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廣州可以根據特殊資產管理行業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不同特點,率先探索在市場準入、信用擔保、人才引進和培養、業務指引、政策扶持等方面針對性地制定不良資產行業市場中長期支持和發展計劃。

此外,廣州可以探索構建區域性統一特殊資產交易平臺。健全特殊資產統一市場監管規則,制定統一的交易規則和信息披露制度,進一步增強不良資產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激發市場競爭活力,實現不良資產優化配置。同時搭建線上線下同步服務的不良資產處置服務功能性平臺,探索開展跨區域協調,解決地域割裂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廣州探索構建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是對特殊資產供給側與需求側有效銜接的有益推動,需要持續完善有效運行的銜接對接機制,同時也需要市場多方合力、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