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用舞蹈看到音樂 大提琴家馬友友:我不需演奏了

馬克莫里斯將在6月攜舞團與合奏團來臺演出。(圖/牛耳藝術提供)

記者林孝庭臺北報導

紐約時報譽爲「全世界最棒的編舞家」的馬克莫里斯(Mark Morris),擅長用肢體語言表現出音樂意境,讓知名大提琴馬友友1997年與他合作《巴哈靈感》系列時,看到他舞團排練過程也讚歎「我不需要演奏了,看你們表演就好!」而莫里斯即將帶着舞團來臺演出「莫札特之舞」與「浪漫之舞」,讓古典樂中的音符幻化成更精采的視覺饗宴

馬友友6歲便以大提琴演奏驚豔古典音樂界發展備受衆人期待,但就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期間,成績名列前茅,卻在未畢業前退學,轉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而這樣的轉折改變了他對古典樂的看法,認爲以人類學的角度歷史沿革,必須讓更多人接受到藝術薰陶和靈感的啓發,使得想法更全面宏觀

馬友友的觀點反應在他和馬克莫里斯的合作上,當莫里斯在心中模擬着舞者動作,並希望他要在彈到某個音節留下一個呼吸,透過各種溝通讓舞步與音符巧妙結合;他發現馬克莫里斯是個能透過舞蹈讓音樂多加一層意境,呈現屬於自己的創意,並非純粹模仿音樂。

▲馬克莫里斯擅長將音樂視覺化,讓馬友友也爲他的演出而覺得感動。(圖/牛耳藝術提供)

相較於一般現代舞團,使用預錄好的音樂,讓舞者依照固定音樂拍點跳舞,馬克莫里斯反而是希望舞者有完整的音樂性素養,結合現場的音樂和節拍,舞者能將肢體動作更徹底融入音樂中。「音樂比跳舞有趣多了,所以我將音樂結合到舞蹈中,變成我現在的工作。舞蹈能讓人看到音樂,但不是蓋過音樂。」他讓音樂視覺化,使得舞者充分將肢體、音樂節奏、舞步融爲一體,增加演出的流暢度。

馬克莫里斯用肢體舞出具體的音符,用身體力量透過自然的動作去推動肢體延展;音樂家也能透過輕重拍的彈性律動,避免重複、過度使用肌肉造成的傷害。牛耳藝術負責人牛效華表示,「以數三拍爲例,不應只是呆板重複的數着123,而是應該以第一拍爲重拍,用第一拍去帶動後面的拍子,而自然產生力道循環。」

▲馬友友形容馬克莫里斯能用舞蹈呈現音樂意境中的力與美。(圖/牛耳藝術提供)

馬克莫里斯將在6月12日攜舞團與合奏團,從紐約遠道來臺首演「莫札特之舞」,流暢悠揚的《十一》和《雙重奏》以莫札特音樂爲藍本,舞出經典作品靈魂舞評盛讚爲「莫里斯生命中最好的編舞之一」;《大二重奏》充滿狂野張力,獲譽爲「莫里斯版本的春之祭」,將音樂與肢體線條合爲一體,釋放震人心魄的力量,14日首演「浪漫之舞」,以風格互異的《四足鼎立》、《跨越》、《節慶舞蹈》組成,展現音樂豐富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