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開始 搭一座愛的橋樑

夢想的開始 搭一座愛的橋樑。(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一連串最真摯、最激勵人心的故事 ──

歷時八年時間 在張秀菊基金會任職的美華 站在守護孩子的第一現場

不斷克服萬難失家、受傷的孩子與捐款人之間 搭建一座生命連結的橋樑

讓他們彼此理解 共譜「在愛裡相遇」的動人篇章

讓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持續發生

曾經失去愛與溫暖的孩子,只要給他們一個機會,培養良好的生存能力,孩子們就能找回勇氣與人生方向,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隨着社會環境變遷,有些父母無法承擔教養責任,讓失去家庭庇護的不幸兒童少年不斷增加,其中許多需要被安置保護的特殊個案,經常被一般安置機構拒收,但「張秀菊基金會」許下承諾,不僅照顧這羣孩子的生理需要,更要將愛與關懷的全人特質帶入孩子的教養之中,成爲支持他們一生的力量

這本書《在愛裡相遇》,講述在基金會擔任連結社會資源公共關係角色的葉美華(小美)主任,八年來一肩扛起募款建院重任,原本不懂募款的她,卻突破許多社福機構第一線人員的心錨,克服萬難以「愛」吸金,三年創造超過一億元捐款收入的「愛心業績」。書中分享「張秀菊基金會」多年來募款的心路歷程,從「向陽兒少之家」與「奇歷兒少之家」的創辦經營到募款成功建立永久家園,記錄許多捐款人滴水穿石的愛心積累和生命交流,看這羣憨人如何用「一塊錢的力量」,逐步改變孩子的生命,也溫暖了整個社區和社會。

【精彩書摘

──我的任務就是去搭一座愛的橋樑,讓願意給予的人跟需要幫助的人,在愛裡相遇。

我在張秀菊基金會服務迄今已進入第九個年頭,這份工作其實是禱告來的。我從事過兒童教育,也曾在出版界服務,擔任志工十多年,但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在社福機構工作。

因爲這份工作,過去八年多,我見證了許多愛與感動的故事,原來社會上有不少人願意付出和給予,而我的任務就是去搭一座愛的橋樑,讓他們跟需要幫助的人,在愛裡相遇。

持續的愛心好難

八年前,我和同學因緣際會來到張秀菊基金會參加志工活動,這個基金會是個特別的機構,兒少之家裡面的孩子大多是受虐的失家兒少,必須受到政府保護,他們的行蹤都不能對外曝光。

記得當時基金會執行長郭碧雲輕輕拉着我的手,對孩子們說:「以後美華姐姐來陪你們讀書好嗎?」

「好!」孩子們異口同聲說。

突然,有個孩子站起來,冒出一句臺語:「你會來多久?」

我當場被戳了一下,剛開始心裡有點不舒服,但這也讓我感觸很深。我發現,這些孩子跟別人不同,他們生命中的大人總是來來去去,面對這些帶着善意而來的志工,有時好不容易培養出感情,沒多久又消失不見,「我纔剛喜歡你,你怎麼就不來了?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就像再度被大人拋棄,感覺很受傷,纔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原本沒打算長期來陪讀,但衝着這句話,我用臺語賭氣似的對那個孩子說:

「我會一直來,到你娶某生子!」

一次的愛心很簡單,但要持續真的很難。

許下承諾後,我發現要實現這個承諾很不簡單。我家住臺中北屯區,每次要到距離約二十公里遠的石岡區陪孩子讀書,下班時間開車過去,單趟車程就要四十五分鐘。覺得好遠、好累、想放棄的時候,我的腦海就會浮現那個當面吐槽的孩子,讓我更堅定要遵守自己的諾言。

能爲孩子做什麼

我擔任陪讀媽媽有一、兩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我的心深深地被這些孩子觸動了。看到兒少之家的孩子受到家境的影響,難免耽誤到課業學習,有的到了國中還不會數學的除法,那時我兒子已經是高中生,課業成績表現不錯(後來考上臺大),我說服兒子跟我一起去擔任課輔志工,搶救弟弟們最弱的數學。

機構裡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一段充滿無奈的故事,他們別無選擇的被迫提早面對生命中不完美的一面。當初那個質疑我能否持續來陪讀的孩子,很小就被送到兒少之家安置。他曾經對我說:「你知道我是怎麼來的嗎?因爲我媽有外遇,我爸就殺了我媽……」說話的語氣輕描淡寫,不帶任何情緒,像是在講別人家的故事,早熟到讓人心疼。

我主要負責陪讀的孩子,其中一個叫小楷化名),就讀國中,他沒有爸爸,媽媽精神異常,只要喝酒就會傷害小孩,甚至會拿酒瓶砸孩子的頭,這讓小楷對母親的角色充滿敵意。只要我關心他功課寫完沒,立刻就像全身長滿尖刺,變得非常不友善,甚至口出穢言,但他又喜歡盯着我看,常找機會在我身邊出沒,渴望得到關注。

另一個陪讀的孩子小華(化名),就讀國小五年級,個子瘦小的他像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無論問他什麼,答案都是千篇一律的「不知道」,連聯絡簿作業本在哪裡也都不知道。我鼓勵孩子拿書來看,發現這個孩子看書的速度很快,沒兩三下就翻完了,原來他不認識字,連注音也不會,只好挑有圖畫的地方看。我特地挑選繪本童書,帶着他一個字、一個字學習。

有次,小華把書翻到一半就停下不念了,繪本正好停留在「一隻小白兔跑到山上看到皎潔月光」的畫面。我問小華髮生了什麼事?

「那天,爸爸把我載到山上,就丟下我跑掉了,我很害怕,就一直跑、一直跑……」孩子想到小時候,在一個月圓的夜晚被父親遺棄在山林裡的恐怖回憶,終於把梗在心底的話說出來,那次是我第一次聽到小華說這麼多話。

需要的是同理,而不是同情

來到機構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有些孩子受到的苦難特別多,從小他眼中的爸爸媽媽都是這樣對待孩子,他以爲這樣的對待是正確的,這些苦難也是正常的,等他警覺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時,他已經遍體鱗傷。

我常跟我的兒女開玩笑說:「媽媽的手臂好粗喔,因爲我都沒有打小孩鍛鍊身體!」我的孩子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無法體會被大人揍的痛苦。

有些人生命中帶的苦比較多,有些人生命中帶的甜比較多,吃甜的人很難去想像吃苦的人口中的那種滋味,很難去體會他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外人只能聽、只能看,無法感覺。我真的很希望這個社會不要對弱勢者視而不見,但是他們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同情,而是我們能不能同理他,同情和同理是不一樣的。同理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會他的感受,傾聽他說的話,更重要的是理解與接納。

張秀菊基金會是孩子愛的庇護所,能讓這些命中帶苦的孩子,過着三餐溫飽、正常學習的生活,同時養成正確的品格和價值觀,在十八歲獨立之前,鍛鍊好強健的體能和一技之長,不因原生家庭的不幸導致想不開或混幫派。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現在我要當一羣孩子的媽。我們要成爲孩子們生命中的逗點,而不是句點,等孩子長大,就能不斷去創造他們生命中的驚歎號!

(本文摘自《在愛裡相遇:用一塊錢的力量,累積千萬祝福》/發光體文化)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張秀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2004年創辦人張良卿爲了紀念母親而設立的財團法人,承諾要照顧失去家庭溫暖的孩子,讓他們在這裡找回自信與人生方向,同時具備良好的生存能力,未來能順利適應社會,並擁有經營自己家庭的能力和責任,有朝一日也能對社會付出。目前共經營兩個兒少之家,包括臺中市政府委託經營的向陽兒少之家,以及自辦的奇歷兒少之家,十六年來已經照顧過上千個孩子。

葉美華/口述

高雄人,後搬到臺中已二十年之久,現任張秀菊基金會社會資源發展部主任。喜歡與人分享生命中點點滴滴感人的故事,過去曾在圖書界工作十年之久,說故事與分享是生活的日常,認爲每天就像打開「驚喜包」一樣,充滿樂趣,好玩。

林宜諄/採訪整理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研究碩士。曾先後擔任多家財經媒體記者及出版社主編多年,現爲專職文字工作者。

着有《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走進稻香的世界》,合著有《閱讀的力量》、《我們都是大同寶寶II》、《有種生活風格,叫小鎮》等。喜愛文字工作,學習友善農耕,期待進入「半農半X」的耕讀生活。

《在愛裡相遇:用一塊錢的力量,累積千萬祝福》/發光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