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版《三體》熱議:國產科幻片與海外的差距在哪?

(原標題:美劇版《三體熱議背後:國產科幻片與海外差距在哪裡?)

作爲中國科幻小說程碑式的作品,《三體》的影視化一直備受關注。但從2015年傳出電影開機後,今年8月又傳出《三體》電視劇的消息,不過並未有作品與觀衆見面反觀近年來,《復仇者聯盟》《蜘蛛俠》《侏羅紀世紀》《變形金剛》等系列海外科幻片一直在收割中國觀衆的錢包,與此同時,美劇《權力遊戲》《西部世界》等也吸引了無數中國粉絲。國產科幻片與海外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不過,中國科幻影視也在大步前進,票房46億的《流浪地球》點燃了大衆的希望,上個月“科幻十條”扶持政策的推出亦沸騰了整個科幻圈。

中外科幻影視差距主要在“編劇能力

《三體》要由三體宇宙、遊族集團和奈飛聯合開發成美劇了,且集結了豪華的製作陣容:《權力的遊戲》主創大衛·貝尼奧夫和 D·B·威斯將攜手亞歷山大·伍(《極地惡靈》第二季製片人)聯合擔任該劇的編劇和監製……瞬間成爲熱門話題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輯拉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悉,《三體》最早就首發連載於《科幻世界》(2006年5期)。拉茲認爲,《三體》是國內科幻領域最好的一個IP,“但它目前的開發情況不是很好,此次遊族集團和奈飛的合作,可以調動起大家的預期,提升開發優質作品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距離《三體》傳出影視化改編已過去了5年,但依舊沒有作品問世。不止《三體》,中國科幻影視劇能夠叫好又賣座的並不多。雖然去年《流浪地球》憑藉46.55億元的票房,一舉登上中國影史第三的寶座,但中國的科幻影視與海外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中外科幻影視的差距?“我認爲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編劇能力’。像《三體》等很多幻文學作品,作者在最初創作時,並不是爲了作爲一個劇本或者一個視覺產品去創作的,而是遵循文學作品的規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做成一個適合視覺化的影視產品,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需要進行很大的改動。”拉茲說。

的確,科幻文學和科幻影視面對的人羣也是不同的,如何把寫給科幻迷的東西,變成讓所有層次觀衆都接受的作品,存在一定難度。“很多編劇人才並不瞭解科幻,而很多懂科幻的人又不懂編劇,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矛盾點。”拉茲認爲,《流浪地球》能成功的一個因素是,影片的製片人龔格爾、導演郭帆都是科幻迷,“相較而言,好萊塢、奈飛有一大批懂各種類型、題材創作的編劇。”

“科幻十條”已落地

更多的《流浪地球》在哪裡

去年,《流浪地球》開啓了中國重工業科幻電影的步伐,讓更多人關注到了科幻產業國家也在逐步加大對科幻產業的扶持。

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爲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並明確了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業內稱爲“科幻十條”。

談起中國科幻,始終無法繞過的,就是“科幻世界”四個字。“‘科幻十條’的推出非常及時。”從《科幻世界》一名普通編輯一直幹到副總編,拉茲可謂陪伴着中國科幻一起成長,他向每經記者表示,之前對科幻產業的推動大都通過展示性的大會,如中國科幻大會,“是已有成果在國家級平臺上的展示,但它的功能性並沒有得到太大的體現”。

圖片來源:《科幻世界》官方微博

現在,“‘科幻十條’有非常強的落地性,它不再是一個綱領式、概念式的強調科幻的重要性,而是有具體的落實措施。比如鼓勵電影節設置科幻單元、稅收及財政補貼的方式、人才培訓等都有比較細緻的條款。”拉茲欣慰地表示。

那麼,如何纔能有更多的《流浪地球》與觀衆見面呢?對此,拉茲認爲,一方面,科幻影視想要大放異彩,絕對脫離不了產業上游的科幻文學。“不管是科幻文學還科幻電影,想出經典之作,都需要建立在數量基礎上。需要足夠多、足夠優質的原創作品,因此中國科幻還需要在作家和作品的數量方面大力提升。”

“雖然目前,我們的科幻作品質量提上來了,但是整體規模、數量還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數量水平。”拉茲進一步告訴每經記者,另一方面,中國科幻產業還需要加大對跨界人才的培養。

《流浪地球》劇照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所謂產業人才培養,更多的就是跨界。中國在這方面其實有很好的基礎:擁有大批科幻迷。但科幻羣體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進入影視專業領域,如音樂、美術造型、計算機特效的學習。”拉茲表示,如今國家加大了對科幻產業的鼓勵,“我覺得會促進高校、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等,對專業性人才的培養。”

此外,拉茲看到,影視機構也逐漸從早期(2015年~2016年)浮躁的泡沫化情緒下沉澱下來。“現在越來越多的機構能沉下心來,真正地想做一些優質科幻產品出來。”

記者|杜蔚 編輯|董興生 趙雲 王嘉琦 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