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淮安市創新機制喚醒低效閒置用地

“我們最愁的不是開拓市場,而是尋找生產場地。”淮安展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屠燦紅如是說。這家專注硒鼓鼓芯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老廠房里加了3條生產線,每月產量也就400萬支出頭,在手訂單卻是700萬—800萬支。

如今,這家企業順利“吃下”了一牆之隔的淮海半掛車地塊37.8畝地。“去年4月25日拿地, 5月‘五證聯發’,6月10日開工,如今3棟新廠房主體已封頂,年內就能生產。”屠燦紅感慨,關鍵時刻政府出手又快又準,幫助企業解了“燃眉之急”。

“土地騰挪之間,淘汰了落後產能,讓像展德這樣的優質企業大展拳腳,也讓陷於困境的企業實現‘斷尾求生’。”清江浦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敏東介紹,目前該園區已經收儲69塊土地共計3465畝,佔園區面積的36.78%。去年該園區新開工21個工業項目中,20個項目均爲存量空間盤活。

閒置廠房“騰籠換鳥”,低效用地“化零爲整”。2023年,清江浦區榮獲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範區。立足主城區的資源稟賦,這位“模範生”對低效閒置資源給出了自己的界定——產業上不符合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都市型工業的;近三年畝均稅收不到6萬元/年或畝均開票收入不到200萬元/年的;產效上已竣工2年以上,但投資強度不到協議條款約定標準70%、設備投入不到50%的。

“凡是符合以上任一情況,即屬於低效閒置資源,根據不同地塊情況,探索出政府徵收、國有平臺收購、企業置換、司法拍賣、協議收回等處置方式。”清江浦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建立了“政府+專家”科學決策機制,專業指導組提出處置意見,司法局對工作流程進行合規性審查。

“騰地”只是破局,“整地”纔是關鍵。淮安市要求,每個區縣都要有500畝以上的連片“熟地”,爲重特大項目“虛席以待”。金象路兩側分佈了爲鋼廠配套的小散企業18戶,畝均稅收不到2萬元。通過國有平臺收購,該地塊道路兩側全部推平,清江浦經濟開發區在這裡騰出300多畝工業用地。“零敲碎打”難成氣候,最終決定取消橫亙之間的金象路,實現了500多畝工業用地拓界連片。

變“項目沿着道路走”爲“道路跟着項目走”,這一思路轉變的背後,是園區打破原有土地權屬界線,通過土地增減掛鉤、佔補平衡,將零散地塊進行空間置換的積極嘗試。用地上變得“錙銖必較”——針對內部道路冗餘問題,內部道路路網密度減少4%;針對綠化帶佔用產業空間問題,韓侯大道綠化帶寬度由50米調整爲30米,增加產業空間約150畝……

閒置低效用地的盤活既涉及相關企業根本利益,處置過程中還涉及大量資金流轉和對現有制度政策的突破。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矛盾糾紛甚至廉政風險。清江浦區建立了“容錯糾錯+嵌入監督”風險防範機制,讓奔波在一線的幹部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採訪中,有兩份文件被受訪者高頻提及。根據《淮安市實施重大項目風險報備操作辦法(試行)》《清江浦區關於建立靠前保護幹部“白名單”制度的實施辦法》,清江浦區明確,將低效閒置資源處置盤活中涉及的重大風險事項向區紀委監委、區委組織部進行風險報備,對經集體決策、出於公心、未謀取私利的事項視爲合規決策。

8月10日,淮安市空間要素治理提升工作推進會召開,釋放了鼓勵改革先行先試、激勵幹部擔當作爲的鮮明導向。會前,大家來到清江浦區金象路片區實地觀摩。現場報出的一組數據振奮人心:“新空間”招商門檻水漲船高,容積率從1.0調到了1.6,投資強度要求從300萬元/畝提升至600萬元/畝。如今,該園區新上項目投資強度平均在805萬元/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淮安市委書記史志軍表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切實把空間要素治理提升作爲事關當前和長遠的戰略性任務來抓,聚焦重點關鍵,持續攻堅突破,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系統觀念。淮安市委強調,在具體推進時要堅持治理全鏈條,要把握好“治”與“招”的關係,把招商引資貫穿始終,以招商倒逼治理提速,做到“四個不能”:一是不能爲治而治,導致盤整出的土地長期閒置;二是不能爲了體現治的成效,盲目落戶項目,導致形成新的閒置低效用地;三是不能因爲一時沒有項目就不抓治理,導致項目來了無處可落;四是不能因爲自認爲現在還不缺地就不抓治理,導致給後人留下包袱。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仇惠棟 實習生 徐芷晗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