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龍/臺灣的下一面奧運舉重金牌在哪裡? 

許淑淨在奧運一舉得金。(圖/中華奧會提供)

文/馬鈺龍(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助理教授

中華舉重隊今年有七位選手取得奧運資格,到今天爲止靠着許淑淨、郭婞淳拿下一金一銅,中華隊還有獎牌進帳的機會,也值得國人繼續期待。

但在今年驚豔的表現之後,我國的舉重運動發展要如何保持優勢人才如何培養、纔是有關單位馬上要深思問題。因爲四年後的東京奧運馬上到來,中華隊要用什麼陣容去挑戰更多的獎牌,得從現在馬上規劃。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舉重看似簡單但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練習。它是封閉性的客觀運動,技巧的精進、選手個人意志力的堅持、賽前的心理輔導、運動醫學的支援、加上教練的戰術運用等都是關鍵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選手來源要更多,要更重視基層培訓,以許淑淨與郭婞淳爲例,兩位選手的家境都不富裕,都具有刻苦耐勞的特性,才造就她們今天的成績,臺灣目前正走進少子化的趨勢,對舉重的選材勢必會造成衝擊

▲郭婞淳拿下奧運銅牌。(圖/中華奧會提供)

舉重的訓練過程非常辛苦,有多少家長願意將孩子投入這項運動?臺灣舉重選手的基層招募並不如熱門籃球棒球,許淑淨也是從田徑改練舉重,基層選手來源的拓展對舉重運動的發展非常重要。

少子化的衝擊,加上臺灣是升學主義國家,培養體育運動選手一直都很困難,更何況是看來枯燥乏味的舉重。臺灣家庭在傳統教育觀念下,家長常以學生課業成績,來決定是否讓學生參加社團體育競技等活動。

如果一心要爲專業體育運動投入的選手,一方面要延續運動生涯,一方面不受到課業壓力的影響,又能夠爲成爲國手之路提前作準備,所以利用今年的奪金熱潮,加強擴大學生運動員的來源,會是里約奧運結束後首要面對的問題。

再來,是運動傷害的預防,根據調查,我國的舉重人才大約是從 13、14 歲左右開始培養,然而歐洲或中國等舉重傳統強國,是從 9、10 歲左右就開始培養。臺灣未來要將人才培養的年齡層向下調整,目的在讓選手接受更正統的訓練,以避免運動傷害提前發生,纔可以有效延長運動生命。

▲許淑淨舉重奪金。(圖/中華奧會提供)

舉重訓練十分枯燥乏味,選手即使有高度熱誠投入,如果被運動傷害困擾,這股興趣會逐漸消失,影響選手繼續留下來訓練的意願。以許淑淨與郭婞淳爲例,兩位選手都曾遭遇運動傷害,卻能繼續站上舉重臺,運動醫學的支援首居大功

由於舉重選手必須長期投入於訓練,如果沒有經濟上的支援,選手或教練必須分心解決資源問題,如果無法克服,也會導致選手對於舉重的熱誠,因此中斷或放棄,如此一來,對舉重選手的培養,也會出現斷層

國際潮流上的競技體育,尤其是參加奧運或世界錦標賽等級的大型賽事,要在這麼高強度的比賽脫穎而出,就必須從「運動團隊」的模式來經營,這是趨勢也是必然要做的投資。

選手來源要廣、教練培養要精、場館要實用、運動醫學支援要到位、國際資訊蒐集不可缺,這些因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以往靠天才選手、土法練鋼拿成績的觀念要拋棄,才能讓國內的舉重運動走得更遠、優勢保持更久。

金牌教練蔡溫義。(圖/記者偵源攝)

最後,教練人才的培養也要擴大,讓臺灣有更多像蔡溫義一樣的「鬼才教練」,有更多像林敬能蒲雅玲等願意從基層默默培養選手的教練。往年,我國教練對運動科學的運用比較陌生,從2000年之後,漸漸可以運用科學化的訓練加諸在選手身上,且能與國際接軌。教練訓練觀念的進階,才能讓臺灣這幾屆奧運亮眼成績的優勢得以繼續保持。

此外,還要廣聘舉重先進國家的外籍教練來來臺指導,帶來更新的觀念和訓練設備,從 2002 年以後臺灣積極引進許多來自白俄羅斯、中國及伊朗等外籍教練後,相關訓練效益普獲肯定。持續引進外籍優秀教練將是今後舉重運動維持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利器

▲郭婞淳與教練林敬能。(圖/記者洪偵源攝)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馬鈺龍,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助理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