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經濟轉型紅利 大企業才吃得到

臺灣投資大陸市場經歷多個不同階段,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2016年迄今,出現「臺廠在大陸投資愈來愈少、上市公司卻愈賺愈多」的趨勢,主要還是大陸快速進步,市場成熟度愈臻明確,除了帶來製造成本一直上升,不利於規模偏小、技術停滯的中小型臺資企業,臺灣上市公司轉投資的大陸子公司,在陸方邀約結合內地供應鏈、浸入更具規模的層次,也大口享受大陸經濟轉型帶來的紅利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過去臺商投資大陸看的是勞動力生產成本等低成本,隨着大陸人口紅利減少、製造成本一直在上升,或轉向東協地區投資,「這些都是中小型企業的思維,大型上市公司要的是重要市場的佈局」。

中美貿易紛爭是大陸市場轉型最直接的刺激,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黃健羣指出,無論是先前的「中國製造2025」或是今年的「中國標準2035」,均是大陸在認知美中科技勢必然脫鉤前提下,能夠擺脫依賴國外技術現狀槓桿,並以此掌握未來全球市場的競爭主導權

在此同時,對內提高製造業品質,打造質量強國,以高標準推進高品質發展對外,則推進大陸與國外標準體系相容,以標準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合作經貿便利化,最後成爲國際標準的主導者

劉任認爲,這些是大陸市場、製造產業邁向成熟化的佐證,已藉由轉投資公司融入大陸供應鏈的上市公司,可以獲得的利益更大,中美在國際市場上交惡,沒有動搖臺灣上市公司在大陸市場的根基,而且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反而更因疫情進一步升高,搬遷部分大陸產線回臺作自動化生產的臺灣上市公司,能生產更高等級的關鍵零組件交由大陸子公司銷售

黃健羣認爲,「中國標準2035」的推動,將是大陸產業和標準「換道超車」的契機,中美貿易糾紛陰影不散,大陸正透過「十四五」的「雙循環」、「新基建」、「區域協調發展」及「產業自主創新」等四大政策,在未來五年讓大陸脫胎換骨。

其中的「產業自主創新」,大陸將推動半導體、零組件及其設備的「自主創新」,包括太陽能風電鋰電新能源、還有高端化工材料等產業的升級,臺灣上市公司轉投資的大陸子公司自然被邀請加入內地供應鏈,可望繼續維持未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