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完成容器化遷移 雲原生時代KubeSphere讓企業專注業務本身
(原標題:輕鬆完成容器化遷移 雲原生時代KubeSphere讓企業專注業務本身)
直觀的圖形化界面、簡單易用、專注於使用是目前主流手機、電腦操作系統的不二法則。對於企業而言,在雲原生落地的過程中,Kubernetes作爲雲原生最基礎的支撐平臺,就像一套繁雜的萬能工具箱,使不少技術人員將時間迷失在了怎麼使用工具上,KubeSphere作爲Kubernetes之上構建的分佈式操作系統,通過美麗的界面與極簡的人機交互,讓企業用戶可以從此專注於“用”,而非“怎麼用”。
衆所周知,Kubernetes已經成爲了雲原生落地的事實標準。原因是一方面進入數字化轉型2.0時代後,企業爲了應對業務模式非常頻繁的變化,會從原來的雲模式變成雲原生模式。根據Gartner的估計,2020年,大概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容器化應用。另一方面,憑藉容器可跨基礎設施、標準的開發架構與API、快速的版本演進、開發與運維的良好整合、構建相對簡單等特性,讓Kubernetes成爲了雲原生最基礎的支撐平臺,使全世界的雲原生都開始用Kubernetes來交談。
假如把Kubernetes比喻爲一套萬能工具箱,匯聚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它也就像是生活中所購買的萬能工具箱一樣,並非有了工具箱,使用者就學會了修電腦、修手機、組裝傢俱、或是維修家中的水電設施。在面對不同應用領域的時候,同樣需要進行學習。而學習成本高昂、工具使用與環境配置精力消耗大、運維負擔重也正是使用Kubernetes自建平臺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另一方面,目前Kubernetes的用人成本也較高,相關技術人員的薪資在每月3-5萬元,搭建運維這樣一套碎片化的平臺則需要2-3人。但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如果讓技術人員的工作時間消耗在瑣碎的技術問題上,無疑也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於是,青雲QingCloud (qingcloud.com)的開發人員便希望能夠讓Kubernetes真正的實現開箱即用,讓企業用戶打開的不是一個碎片化的工具箱,而是可以聚焦業務應用、所有功能體驗圍繞應用設計的箱子。2018年4月,KubeSphere的第一行代碼在GitHub上開源。後續在2018年7月發佈KubeSphere 1.0,藉助青雲的CIC大會正式發佈。2019年4月,以“大道至簡”爲主題發佈了KubeSphere 2.0版本。2020年6月發佈的3.0版本中又提供了更多新的企業級功能。
KubeSphere是在Kubernetes之上構建的分佈式操作系統,是用於數據中心的、可插拔的企業級多租戶容器平臺。也就是說KubeSphere與Kubernetes的關係,就相當於紅帽、Ubuntu與Linux內核的關係,它的用戶羣體定位於服務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及大型企業組織。
青雲打造的KubeSphere讓平臺歸平臺、應用歸應用,可讓每一步操作更專注於任務本身,可提升服務發佈流程操作效率40%,更容易理解的界面語言可降低用戶認知學習成本50%。例如KubeSphere的多層級全維度監控中,採用了類似上帝視角的基礎頁面,實現統一認證整合;可視化微服務治理中,如果需要添加服務,通過監控數據,可自動生成服務拓撲圖,並可直接進行熔斷、負載均衡等操作。整個過程中,業務運維人員不需要去考慮背後的原理,也不需要進行單獨的學習。
某生活類企業網架構負責人就表示:“使用了 KubeSphere 後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個平臺是企業的福音,它可以幫助那些缺乏足夠的研發和運維能力的公司完成容器化的遷移。KubeSphere目前的版本已經比較穩定,可應用於生產環境之上。它的優點是:美麗的界面,極簡的人機交互,一體化的設計,讓運維人員不用從0開始構建K8s(Kuberne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