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挖開被掩埋的哀傷──讓我們開始談「心理健康」

▲哈王子與老婆梅根。哈利王子說,從12歲開始後的快20年,他非常努力的不去想媽媽的死亡。(圖/記者蔡靜宜攝)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今年5月,一個備受全球矚目的新聞,就是英國哈利王子與未婚妻梅根即將在倫敦舉辦婚禮。而當大家都在談論皇室盛大婚禮時,我想來談談哈利王子與心理健康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車禍身亡,當時哈利王子只有12歲。去年2017年,黛安娜王妃過世20年,哈利王子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談論了這個他一直以來努力埋藏的哀傷。

哈利王子說,從12歲開始後的快20年,他非常努力的不去講、也不去想媽媽的死亡。他形容自己面對的方式,就像是「把頭埋進沙子裡」,拒絕去想關於媽媽的一切,因爲他覺得:想了只會讓自己難過,又不會讓媽媽回來,那幹麻要想呢?

直到快30歲時,那些被埋藏已久的劇烈情緒突然朝他撲來,他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了,他感到焦慮、憤怒,他覺得自己好幾次瀕臨崩潰,常常覺得自己快要失控攻擊人。直到哥哥威廉王子的鼓勵,讓他開始接受心理諮商,並且利用拳擊來抒發憤怒的情緒,他才一步一步慢慢挖出那些被掩埋快20年的哀傷。

「我12歲時失去媽媽,於是之後的20年我完全關閉自己的情緒,而這對我的生活工作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經過兩年的心理諮商,哈利王子覺得自己變得很不一樣,他公開談媽媽去世對他造成的影響,就是要鼓勵大家,請開始談論心理健康。

深藏的情緒 只會累積成病

面對哀傷,哈利王子並不是唯一一位「把頭埋進沙子裡」的人。

在諮商室中,我見過許多個案,他們也曾經很努力地把情緒埋藏起來。一位曾經被性侵的大學生女孩說,「事情發生後,我想盡辦法忘掉這件事情,我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隔天還開心地跟朋友出去聚會。」

我的另一位個案在高中時媽媽生病去世,而媽媽去世後,他也當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好像媽媽去世根本對我沒影響一樣,我繼續跟平常一樣去學校,大家一開始還會關心我,但過了一個月後,就沒有人再提起,好像他們也忘記這件事情了。」

但是,不去想、不去感受,並不會讓情緒消失。每一次的壓抑與刻意忽視,都像是把哀傷推到牆後,越堆越高,越來越重,直到有一天再也撐不住了,朝你倒下。那些未被承認與看見的悲傷,在長期累積後變成了憂鬱症、暴力攻擊、飲食失調、毒癮酒癮,或是自殘等等。

這位曾經被性侵的女孩在幾個月後開始出現憂鬱症狀,她每天無法自拔地哭泣、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無法去上課;而那位媽媽在高中時去世的男孩,在大學一年級快結束時開始憂鬱,他形容自己掉入了黑暗的洞穴裡,很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牆倒下,情緒巨浪撲擊而來時,這些個案來到了諮商室,而我要幫助他們的,就是重新去拾起與觸碰那些被掩埋的感受。

脆弱不被接受

要能夠感受情緒,就必須要讓自己願意脆弱。但是在一個處處強調競爭、比較、與要成功的社會中,脆弱並不被接納。於是,許多人不願意讓自己去碰觸情緒,他們築起一道牆,把所有情緒都丟到牆後面。

對於男性來說,要能夠讓自己脆弱地感受情緒更不容易。美國休士頓大學社工系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專門研究脆弱(Vulnerability)與羞愧感(Shame),她指出,這個社會形容「男子氣概」的條件包含了「勝利」、「暴力」、「控制情緒」、「工作成就」、「權力比女性大」,以及「追求名利地位」等等,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像個男人」,你就絕對不能展現出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任何情緒都應該要埋藏起來,不能讓別人發現你在掙扎,不然會很丟臉。於是,身爲英國皇室成員的哈利王子,更需要封閉所有情感。

臺灣,我們稱那些外在成功、看起來光鮮亮麗人爲「人生勝利組」,然後稱呼那些沒有擁有外在成功條件的人爲「魯蛇」,這樣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更強調了除了勝利之外,其他都等同於失敗、沒價值。於是,每個人急着展現出自己完美的一面,深怕脆弱的那一面露出來,自己就被標籤爲沒價值的那一羣人。

爲了不去感受情緒,我們發展出各種麻痹情緒的方法:埋首工作讓自己忙碌得不可開交、整天沉浸在社羣網站中、吃東西、購物、沉溺在電玩中、不斷參加各種聚會或派對、或是成癮於酒精或藥物。當我們越忙着沉浸在外界的各種活動和刺激裡,就越不需要進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去傾聽與感受,你現在有哪些感覺?

談論自己情緒

2016年,哈利王子、哥哥威廉王子與妻子凱特王妃,三個人成立了一個英國推廣心理健康的組織「同心協力」(Heads Together)。在一個影片中,這三位皇室成員坐在一起,述說着談論心理健康的重要,哈利王子提到,「每個人都不斷展現自己的生活很完美,這是很大的問題,因爲當你認爲其他人都過得很完美時,就會覺得一定是自己有什麼問題。」他說,「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家庭環境,可以讓你安心的談論這些情緒,一切就可以不一樣。」

可惜的是,很多人的生活中,並沒有這樣安全的空間可以談論。在我工作的大學諮商中心裡,有好幾位個案都說過,不敢讓父母知道他們在做心理諮商,他們說:「如果我媽媽知道,她一定會罵我。」「如果我父母知道,他們就會覺得很丟臉,或是覺得我有什麼問題。」

不僅不敢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做心理治療,我也看到許多個案在家中完全沒有人可以談論自己的心情。一位個案提到高中時經歷分手很難過,但是她的媽媽不但沒有關心她心情如何,反而把聖經抄寫在便利貼上,貼滿家中各個角落,因爲媽媽發現她曾經和男朋友發生性關係

另一位個案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常常吵架,她覺得父母已經有夠多自己的事情了,她不想再成爲他們的負擔,於是她從小就戴上「完美小孩」的面具,只表現出開心的一面,隱藏起其他負面情緒。

另一位個案,從小發生任何事情就是先受到父母指責,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媽媽都會先罵她,說是她的錯。於是,漸漸的,她也開始什麼都不說了。

對於許多人來說,情緒和哀傷都需要被掩埋起來,因爲沒有人願意聽。

父母只接納孩子的開心與榮耀

我曾經和一位個案做一個小活動,她在紙上畫一個圓圈,然後開始回想從小到大所擁有的各種情緒──像是開心、害怕、傷心、生氣、挫折…等等,如果有被父母接納,就把這個情緒寫在圓圈內,如果沒有被接納,就寫在圓圈外。結果,圈內只有「開心」和「榮耀」,其他情緒都在圓圈外。

於是,那些不被接納的情緒都被埋藏起來,一直以來,她只願意跟父母說開心的事情,或是會讓父母引以爲榮的事情,像是她參與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和成就,其他脆弱的那一面她都隱藏的好好的,因爲講出來不但不會被接納,還可能被指責。

在臺灣,我們評價「好學生」的方式是看一個孩子的成績高低,我們讚賞「成功的人」的標準是「學歷要好」、「賺很多錢」、「很有成就」。於是,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斷比較成績、責備孩子功課不夠好。在這樣成就取向的家庭裡,情緒就被疏忽了──孩子開始隱藏情緒、刻意忽略情緒、或是麻痹情緒,甚至,在成長過程中,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情緒。

但是,情緒並不是刻意忽略了就會離開,而是會一直持續累績,造成更嚴重的身心後果。「你需要去感受那些情緒,然後找一個人談。」藉由心理諮商,哈利王子有機會去處理那些被埋藏已久的情緒,現在也更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他很遺憾以前沒有早一點把這些悲傷說出來,因此,他成立「同心協力」組織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大家開始談論情緒、重視心理健康。

面對情緒的方式,就是要去感受情緒。我們需要開始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情緒探出頭來。

熱門推薦》►自殺的人並不是想死!爲什麼人們會想譴責不幸的人?►常自責、有罪惡感的人:心中都有個受傷的孩子►在心碎之後:接納哀傷,花時間與悲傷相處

►看更多【留佩萱】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