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傑談《透析》:溝通比對抗更爲實際

《透析》的主題司法。若是《馬背上法庭》暗示崎嶇道路上緩緩前行的中國司法,《透析》則明確指向一個進步且着重人性司法制度。導演劉傑根據中國真實司法事件創作出這套劇本,爲了通過檢查制度,劉傑等了兩年,這兩年的等待不爲了上院線營利,而是爲了「溝通」。

不像其他導演繞過審查,直接參加國外影展,劉傑則希望藉這個機會官方磨:「溝通比對抗更爲實際,溝通是爲了往前發展。」他認爲,若只是對抗或違規的話,將會影響到整個行業,而這類題材將永遠是禁忌,如果他等到官方許可,也將片子拍好獲得肯定,那麼,這類題材就有可能解禁。正如同《透析》中所表明的,中國司法逐漸在改善進步,他相信對於電影內容的限制,官方逐漸在放鬆,他認爲電影的社會意義或許就在此。

但劉傑也坦言,爲了《透析》他請教非常多學者,也做了非常多采訪,因爲必須要真實,從法庭用語到各種細節,這才足以說服官方。大體而言他仍覺得中國朝正向發展,只是大陸太大了。

劉傑的電影多和臺灣電影人合作如林強和廖慶鬆,他說自他擔任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攝影而接觸臺灣電影人後,深覺和他們理念相合,重人文和理解電影的方法都很對味,因而多次合作。他也提到像侯孝賢這樣的臺灣導演如何影響着他們這些人,「我剛入北京電影學院沒多久,學校播放《風櫃裡來的人》,整個北影像炸了窩一樣。我當時雖看不懂,卻聽到那些高年級學長醉醺醺地罵街說,理想中的電影被拍走了,還幹什麼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