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兒童常用網絡語言 開口就是“666”咋辦

如果說現在的孩子都是網絡原住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互聯網時代,那麼網絡語言往往就是孩子們生活中頻繁使用的流行語。在日前由82名來自北京、西安廣州等10個城市的兒童調研員發佈的《2018中國兒童網絡安全調查報告》中,調研結果顯示,六成兒童經常使用網絡語言,他們認爲網絡語言好玩又方便溝通。而對於家長來說,如果不熟悉時下最新的網絡用語,不免時常和孩子陷入“尬聊”的境地,也不免擔心“這語文學不好怎麼辦”?

兒童調研員的年齡段爲10~14歲,他們把問卷發到同齡人手中,調研從2018年7月持續至9月,共發放調查問卷1543份,有效問卷1428份。從兒童調研員統計的數據來看,大部分的兒童都使用過網絡語言,有59%的兒童表示經常使用。

兒童調研員們通過訪談和問卷總結出了兒童最愛用的網絡語言,可以看到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上,兒童與青年人差異非常小。如:“666”“秀”來自電競圈的吐槽以及調侃,“扎心了,老鐵”來自於東北方言,“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來自TVB電視劇臺詞,“社會人”“小豬佩奇”等用語是因爲短視頻軟件的火爆而流行。

目前廣泛使用的網絡語言有傳統的諧音類、英語簡寫和數字等,比如“醬紫代表“這樣子”“神馬替代“什麼”,比如CU是“see you”,886替代“拜拜咯”等。還有由於遊戲和短視頻App的流行而產生的流行語,比如皮皮蝦、涼涼、小豬佩奇等,比如“吃雞”代表絕地求生,“王者榮耀”被稱爲“王者農藥”。隊長經常對隊員說的“穩住,我們能贏”等。電視劇和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也會通過網絡發酵成爲新形式的網絡語言,比如源自《西遊記》裡紅孩兒那句: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逐漸演化成:“你是猴子派來的逗比嗎?”比如“我喝的是假酒句式的流行,演化成一系列的“我吃了假的晚飯”“我上了假的體育課”等。

最後還有一類就是各種表情包圖片了,“鬥圖”在兒童中的流行完全不遜色於大人們,由於兒童對電子產品的熟練使用,他們不僅是網絡流行用語、用圖的有力傳播者,同時也開始成爲製造者

網語流行因簡單有趣 建議躲開粗魯低俗

何先生髮現兒子“開始不好好說話”是從上幼兒園開始的,因爲一次週末答應帶兒子去某遊樂場所的承諾沒有兌現,竟被兒子懟了一句:“你的良心不會痛嗎?”妻子身邊笑得前仰後合,自己則是啞口無言,哭笑不得。何太太認爲孩子說話不用太計較,很多時候還挺有意思的,但或許上小學之後,還是需要糾正過來。“因爲孩子年紀小,在不同的場合網路語言都是無差別使用的,確實聽說過小學生作文習慣了網絡語言的使用,並不是很合適,就是希望他能學會在合適的場合使用合適的語言。”何太太說。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使用網絡語言,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在兒童調研員的進一步訪談中,孩子們透露喜歡使用網絡語言主要是因爲“身邊的人都在用,感覺溝通很方便”“有趣好玩,有時候是爲了搞笑和幽默使用”和“都能看懂,隨口可以說出來,不用去記憶”三方面的原因。網絡語言的有趣、簡單和方便溝通的特質使得這些用語可以在孩子們中快速被掌握並傳播開來,大多數孩子選擇怎樣說話並不一定有思考過程,起因不過是“別人都這麼說”。

通過調研,這些孩子們中的研究者和反思者認爲:“網絡語言能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它們很多都是在我們經常使用的平臺或軟件上誕生的。但網絡語言在增加了交流樂趣的同時,也出現了濫用的現象,比如有一些同學在作文中使用大量的網絡語言,不利於語言的學習。同時網絡語言中還有許多粗俗的成分,包含方言中的髒話等,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不求甚解就積極模仿使用,會引起溝通誤會,也是對中文的不尊重。”

兒童調研組倡議同齡人使用網絡語言時,辨別網絡用語中好與不好的部分,辨別語言使用的場合,不使用粗魯、低俗的網絡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