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篇-電商物流靠大數據、AI 催出消費者購物慾
COVID-19疫情重創實體店面業績,讓全球零售業步入寒冬,根據零售市場顧問公司Coresight Research今年3月份提出的數據指出,在這波疫情中全美約有63萬家百貨零售門市被迫關閉,更預測未來3個月恐損失超過4000億美元。
疫情對實體零售業帶來巨大沖擊,卻也讓提供「無接觸」購物方式的電商、物流業者因而受惠、訂單暴增,據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在3月發佈的營收成績,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成長約2至5成不等,讓「宅經濟」成爲在疫情中罕見逆勢上漲的商機。
大數據 找出「需要」的商品
網路盛行以來,許多零售業者推動數位轉型、轉戰電商平臺,過去的電商平臺往往根據顧客的消費紀錄,推薦類似的產品,卻沒考慮到顧客買過了、不再需要,成爲電商業者提升業績的瓶頸。對此,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執行長暨AI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副主任馮文生指出,只要透過大數據分析出消費者的購物意圖,進而在消費者瀏覽網頁之際,適時的推薦他們「需要」、「想要」的商品,就能發揮提升購物慾望的效果。
工研院長期投入「智慧生活」應用領域,以大數據分析與AI分別開發出「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與「自動材重辨識系統」,其中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融合十幾種演算法,透過電商業者的內部交易與點擊資料,也就是分析消費者過往的瀏覽及交易後,進而在首頁推薦商品,之後再根據消費者當次在網頁上瀏覽的商品做即時的推薦商品調整,讓電商平臺大幅提升智慧服務的效能。
舉例來說,對於一週前才上網購買乾洗手的消費者來說,網頁若推薦更多他牌的乾洗手,很難打動消費者、沒考慮到消費者已買過,不如推薦口罩套、耳溫槍等其他防疫商品,更容易獲得青睞,也保持消費者對購物頁面的新鮮感。此外,這項技術也不侷限在電商領域,亦能符合影音、數位廣告、金融、旅遊等領域業者,預測消費者下一步需求、助業者抓住消費者的心。
物流爆量 靠AI提高效率
疫情讓電商訂單暴增的同時,隨之而來的龐大物流需求卻也令物流業者傷透腦筋,例如全球電商物流龍頭亞馬遜就在3月宣佈暫停對第三方的物流服務,優先處理自家平臺的客戶訂單。這場疫情帶給物流業的衝擊,不難看出面對市場需求爆量,準確、可靠、有效率的物流管理系統,將是電商決戰的最後一哩路。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暨AI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副主任鄭仁杰表示,對物流業者而言,爲了要讓顧客準時收到貨品,流程從訂單成立、商品進倉出倉、揀貨包貨出貨以至到貨通知,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控管時間,速度快又準才能獲得消費者青睞。工研院針對產業痛點,打造亞洲首座AI高密度動態儲揀決策系統,創造倉儲空間效能最大化,同時協助新竹物流開發「自動材重辨識系統」,一改過去人工量測的缺點,以往一件物品平均量測耗時10秒,一旦大量貨物在短時間進倉,就容易發生失誤,造成運費計價的損失,自動材重辨識系統結合攝影機與環境感測器,將物品放進高速運行輸送帶上,通過量測關口就能即時完成測量與計價。
爲進一步提高倉儲進出貨預測準確率,並事先規劃撿貨路徑,工研院在倉儲決策導入AI,以符合後續調度、儲位配置、路徑規劃的反應能力與準確度。若遇上銷售旺季,就可依據配送物件大小、需求預測與進出貨時間點,先行安排最適當的儲位空間與最短的揀貨路徑,將進出貨準確度從75%提高至95%,工作人員揀貨也可節省53%工時與71%移動距離,有效幫助業者縮短接單到出貨的作業時間,高峰期有效提升10倍貨量。
疫情意外帶來的「無接觸商機」中,不論是結合大數據的「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或是結合AI的「自動材重辨識系統與AI動態儲揀決策技術」,既可發現潛在客戶,也能提升消費者的黏着度,對於一般在家防疫「殺時間」的民衆來說,也得到即時收貨的喜悅,創造消費者與業者的雙贏局面。(本文由工業技術與資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