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訊遭質疑 專家:保密程度高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16日凌晨成功發射升空,中國將得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訊。不過,有人質疑,一旦存在敵方任何形式的入侵行爲,該系統最終也只能淪爲擺設。大陸學者則認爲,這些質疑也無法阻止發展量子通訊的戰略方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袁嵐峰17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量子通訊正是在質疑中發展壯大的,但技術性質疑不能阻止發展量子通訊的戰略方向。
報導指出,量子不可複製的特性,是量子通訊安全性的根本來源。竊聽者如果想攔截量子訊號,就要對其進行測量,而這將破壞攜帶金鑰資訊的量子態,因此被發現。理論上,這種不可竊聽、不可複製的資訊傳輸方式,可保證資訊傳輸的絕對安全,這是唯一一種從物理上保證資訊安全的方式,和過去以計算複雜性爲基礎的傳統密碼通訊相比要高明得多。
不過也有人質疑,「看似無懈可擊的量子通訊方式,實際上是以犧牲資訊穩定性爲代價的。」一旦存在敵方任何形式的入侵行爲,不管是竊聽、複製還是干擾,穩定的量子通訊都將無法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量子通訊可說是隻要有敵方存在就辦不了事,而這樣的系統,最終也只能淪爲擺設」。
對此,袁嵐峰表示,在量子通訊過程中,量子被測量時會發生狀態的突變,通訊雙方一旦發現狀態有變就會停止通訊,因此,竊聽確實會阻撓通訊。但這並不等於說量子通訊沒有用。
他指出,這種敵對的阻撓是一次性的;其次,跟安全但可能被阻撓的量子通訊比較的物件,應該是暢通但可能泄密的傳統通訊。與通訊被阻斷相比,泄密更不可取。尤其是在安全性因素壓倒一切的特殊需求中,量子通訊的地位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