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毛澤東「武力犯臺」3部曲
2017年,中共轟6K戰機飛越東海上空,我空軍拍攝其軍機照片。(國防部提供)
爲了配合當時中東人民的反美侵略鬥爭,共軍迅速做好了砲擊金門的一切行動:既是一項外交行動,又是一項宣傳行動。正因爲這是一次極其複雜又特殊的行動,毛澤東自始至終親自籌劃並直接指揮了這次行動。
自民進黨政府於 2016年5月上臺以後,大陸從期待、等待臺灣當局接受「九二共識」未果,已失去耐心,對臺政策轉向以反獨、遏獨爲主軸,兩岸冷對抗結束,進入「文攻武嚇」的熱對抗階段。
最近臺灣戰雲再起,中共轟六轟炸機一再分批繞臺,而國軍戰機亦升空伴飛監控,同時又發生大陸殲十戰機攔截美偵察機情事,隨時有擦槍走火的可能,兩岸關係暨西太平洋安全頓形緊張,頗有當年「八二三」的態勢。問題在於,時移勢遷,中共海空軍實力已今非昔比,何況兩岸領導人的盤算亦復不同。撫今追昔,令人憂心不已!
回首中共建國以來,對臺政策大抵經過三部曲:第一部曲即毛澤東的「武力犯臺」政策;第二部曲是周恩來的「和平解放」政策;第三部曲則爲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
兩岸關係再度陷入劍拔弩張的局面,絕非人民之福,更非中華民族之福!西哲有云:「歷史使人聰明」,讓我們一起來簡單回眸過往這段歷史,多少有助於「鑑往知來」的功用,幸讀者諒察!
不允許東山再起
武力解放臺灣,完成祖(中)國統一大業,一直是毛澤東的一個夙願!
早在所謂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共在解決國軍主要力量之後,便已決定以武力犯臺。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即發表上述意圖:「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將絕對不能容忍國民黨反動派把臺灣作爲最後掙扎的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爲止。」
這是最早的一篇關於「武力解放臺灣」方針的文獻。明白言之,對敵人一向趕盡殺絕的毛澤東絕不允許蔣介石和國軍在復興基地的臺灣,有朝一日玩起捲土重來、東山再起的戲碼。不久,《人民日報》也於同年9月4日響應發表了「打到臺灣去,解放臺灣同胞」的時評。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在1950年的光榮戰鬥任務,就是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
1950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完成勝利、鞏固勝利」的元旦社論,提出本年所要完成的四項任務,其中把武力解放臺灣例爲第一項。
據毛澤東當時的構想,武力解放臺灣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其次,解放東南沿海各島,掃清外圍建立起攻臺的前進基地。
最後,預定在1950年至1951年,發動解放臺灣本島和渡海戰鬥。
按照此一既定構想,共軍先後佔領了海南島、萬山羣島。其後,國軍亦從舟山羣島撤退到臺灣。
同時,中共空軍一面從蘇聯購進作戰飛機,一面訓練飛行員。在六個月內,訓練出兩個殲擊機團隊、一個轟炸機團隊的全部空、地勤人員。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七屆三中全會,毛澤東重申「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鬥爭到底」、「武裝解放臺灣」的既定方針,使軍事鬥爭無論在形式上或內容上,都成爲當時中共對臺政策和國共關係的主調。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宣佈派軍援助南韓,同時下令派第七艦隊協防颱灣,阻止共軍攻臺。當韓戰於1953年結束後,毛立即再思攻臺之策,因爲當時美國已經軍事協防颱灣,他便以國軍佔據的大陸沿海島嶼爲首批攻擊對象。因爲金門的面積最大,又爲國軍主力之所在,毛曾兩次下令砲擊沿海島嶼,通稱爲金門危機或金門砲戰。第一次危機從1954年9月3日開始,至1955年5月1日結束;第二次危機起自1958年8月23日,止於10月6日。
金門砲戰變成毛蔣的意志決鬥。毛澤東想以這些島嶼爲踏腳石攻取臺灣;蔣介石想用這些島嶼作爲反攻大陸的跳板。金門危機立即將美國和蘇聯捲入其中,美國認爲這些島嶼在地理上既然屬於大陸,距離臺灣過遠,防守極爲困難,一再要求蔣撤回守軍,以便加強臺灣本身的防衛力量。蘇聯是中共的盟邦,全力支持毛的砲擊海島之舉。
限於篇幅,本文僅略述第二次金門危機中的「八二三砲戰」。1958年臺灣海峽形式驟然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東危機的發生。中東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及其與美、英、法等國的矛盾,在當時確實是國際鬥爭的頭等熱點之一。在此無法詳述。
爲了配合當時中東人民的反美侵略鬥爭,共軍迅速做好了砲擊金門的一切行動:既是一項外交行動,又是一項宣傳行動。正因爲這是一次極其複雜又特殊的行動,毛澤東自始至終親自籌劃並直接指揮了這次行動。7月18日晚,毛澤東召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空軍、海軍等單位的負責人,其談話要點有三:
1.美軍在黎巴嫩、英軍在約旦登陸,企圖鎮壓黎、約兩國人民及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和民族解放運動。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限於道義上的支持,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