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絞索政策持久鬥爭(八)

八二三炮戰蔣總統(右三)視察金門前線。(本報系資料照片)

八二三炮戰時任國防部長俞大維(左四)巡視前線。(本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40年代小學課本《三民主義》讀本內容,充斥「反共復國」思想。(本報系資料照片)

金門戰役紀事本末

「第28軍司令部下達了1954年內完成對金門、馬祖等敵佔島嶼及沿海地形、港灣、航線偵察和調查……83、84師組織人員對大、小金門敵砲兵陣地、火力配系等情況進行了觀察,繪製了要圖」。但以明確的「隔海砲戰」方式來持續這場金門戰役的延宕,則是在1954年8月以後。

「8月14日,我第28軍82師砲兵362團,師高砲營接受配合兄弟部隊砲擊金門的作戰任務」,由此,以隔海「砲擊」爲主要的作戰方式,一直持續到這個階段的最高峰,即1958年8月23日大規模、震驚世界、牽動世界戰略格局的「砲擊金門」事件。

有時營造和平談判

然而,這個延續了4年多的「砲戰」,其階段的背景各有不同,它包含了以下4個部分和分段的內容:第一,建立在對國民黨臺灣不斷襲擊、騷擾沿海地區,配合沿海各個小島嶼的解放等打擊性基礎上的「砲戰」;第二,建立在反干涉和宣示主權基礎上、以美臺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而實施的懲罰性「砲擊」等;第三,建立在反分裂、保持適度的臺海緊張局勢,牽制性的「讓金門保留在蔣介石手裡」聯蔣抗美基礎上的「砲戰」;第四,建立在呼籲和平談判,解決臺灣與大陸分裂問題,以「紐帶」形式發起的「砲戰」或宣傳「砲彈」。

此期間,雖不乏爲了營造「和平談判」的環境,以間歇性砲擊行爲來呼籲蔣介石坐到談判桌前的停頓,但是,打擊美蔣勾結,對蔣介石意欲反攻大陸的懲罰性砲擊最爲激烈。砲戰的背景、規模和執行內容,雖在整個過程中不盡相同,但最根本的目的,仍然是圍繞着「一箇中國」還是「臺灣獨立」的基礎上,是建立和體現在「一箇中國」的完整理念和「統一」給誰的基礎上。而這一切,又都有賴於金門戰役的延宕基礎,纔會發生的。

第六階段:絞索政策促談與象徵性的宣傳砲戰(1958年9月1日至1979年1月1日)。

「砲擊金門」隔海作戰之後,毛澤東鑑於解放軍的現有實力,已經看到了在砲擊金門之後,如果派兵登陸完成金門戰役,它只能是奪取金門本島、馬祖,而不能同時解決臺灣問題。那麼,國共之間在地理上的距離,將由不足一公里擴大到一百多公里,且隔着一道天然、難以輕易越過的臺灣海峽。

這與毛澤東的「統一中國」、與蔣介石心目中所存念的「一箇中國」理念,設置了更加不便的接觸條件。而蔣介石失去象徵其在大陸沿海存在的最後據點,將使得美國更便於製造「兩個中國」或支持「臺獨」。於是,毛澤東以戰略家的眼光和思路,決定讓金門戰役延宕下去,將「金門」這把開啓「解放臺灣」的鑰匙,保存在時刻準備「反攻大陸」的蔣介石手裡。

毛澤東「1.繼續砲擊封鎖金門,但目前不宜對金門、馬祖及附近進行登陸作戰。2.砲擊封鎖活動必須有計劃、有步驟、有節奏地進行,掌握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打打看看,看看打打,有利則打,無利則停。3.目前海軍、空軍不進入公海作戰。蔣機不轟炸大陸,我也不轟炸金馬;蔣軍轟炸大陸,我轟炸金馬」,是這一階段金門戰役維持與延宕的特色。毛澤東則用更傳統與通俗的語言,將金門戰役的延宕說成是:「我們整金門,是整家法。」

從此「絞索政策」有了明確的方向,「它使砲擊金門的鬥爭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導原則和規定」,「隔海作戰砲擊」的性質,從真打到象徵性地打,從武打到文打的演變。

這種持續性、戰略性的人爲延宕與打法,不是爲「奪取金門」,而是讓「金門」成爲一根「絞索」,讓這種「絞索政策」,既鎖住臺灣的蔣介石,也鎖住了干涉中國內政的美帝國主義。

鎖住臺灣對抗美帝

但是,這個「絞索」,在鎖住蔣介石和美國的同時,也同樣從某種程度上,將毛澤東的手腳和他的「新中國」鎖住了。這個標誌,是以解放軍總政治部9月1日發表「對金門的登陸進攻已經迫在眉睫」的錯誤信息,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爲座標的。爲此,毛澤東提出了:「臺灣和沿海蔣佔島嶼問題的全部、徹底解決,不是短時間的事,而是一種持久的鬥爭,我們必須有長期的打算。」

此後,蔣介石國民黨提出「反共復國的基本方針,是3分軍事,7分政治。戰地政務,就是屬於7分政治的實踐。軍事的勝利,只是序幕的勝利,只有戰地政務的成功,纔是真正的成功,所以戰地政務比大軍作戰,更爲重要」的反共方針,開始推行「改造金門」「經營臺灣」「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的政策,把注意力放到了建設臺灣省、金門本島的基礎建設和固守的軍事基礎建設上面去,對大陸的軍事行動明顯減少,臺海局勢走向相對穩定。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