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研究的“另一種樣子”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很多人相信理論研究“有另一種樣子”。

一本通俗讀物、一張思維導圖、一堂線上慕課……當一個課題完成後,傳統的論文結題報告,早已不是體現理論研究成果的唯一途徑。一個月前,中心參與的“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20”慕課正式上線。近年來,由中心創辦的“強軍論壇”,已成爲繼北京香山論壇之後的又一高端“品牌”論壇。

“很多人以爲研究理論就是翻翻書,寫寫論文,獨自在一間書屋裡埋頭苦幹,其實時代早就變了。理論研究要煥發生命力,要服務於現實。而我們做的,就是讓理論之樹常青,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心研究員杏林說。

熊杏林是《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系列叢書的主要編撰者,臨近年尾,向全軍官兵徵集感興趣的時事熱點的公告已經發出,新一年的《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21》編撰工程啓動,熊杏林和同事們的工作是要將“乾巴巴的理論研究成果變成官兵感興趣、可讀性強的熱點話題解讀”。

官兵們想學什麼,喜歡看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再用相應的方式呈現出來。”主持了4年編撰工作,熊杏林笑稱自己是“研究室裡的新聞工作者”。她跟蹤每年的“大事”和熱點,課題研究的內容永遠是“新鮮事”。在今年7月發行的《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20》裡,熊杏林和同事們將疫情防控、中美貿易戰、海外維和等熱門話題納入其中,全書所選的事例,一多半都是本年度內發生的新聞事件。

在熊杏林看來,理論研究“要新,要快”,“時代在發展,做科研跟不上時代,做不出‘硬核’的成果,肯定是不行的。”

2017年,改革強軍大潮中,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應運而生。最初的黨委議研會上,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長沈志華便提出,“科研崗位就是戰位,只有推出強軍硬核成果,才能當好黨的理論戰士”。

3年來,中心先後完成了“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研究工程”“習近平強軍思想系列研究”“新時代強軍研究叢書”“黨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慕課”等60多項成果。今年8月1日,中心組織編著的“新時代強軍研究叢書”系列又一成果通過結題評審。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等單位的評審專家認爲,該書“對於系統闡釋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最新成果、填補這方面院校教育教材空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員陳東恆始終戰鬥在“科研戰位”上。從事理論研究10餘年,爲了深入瞭解情況,他每年都要到不少基層單位調研,還曾和駐守海島的官兵擠在一張牀鋪上睡覺。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時候,陳東恆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收集歸納防疫抗疫的相關資料,爲戰疫提供了多項建設性建議。

那段時間,陳東恆每看到一條疫情資訊,就會保存下來。由新冠肺炎疫情他想到生物安全問題,於是很快撰寫出一篇題爲《生物安全防控,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的文章發表。有專家看到後特意打來電話說,“這篇文章反應很快,很及時,在當下的環境裡非常有借鑑意義”。

“這不就是我們做研究的意義嗎?服務於當下,讓理論從實踐中來,又通過實踐去落地生根。”平時,每當“辦公室坐累了”,陳東恆就和戰友們相互鼓勵。他們常說要做“理論研究中的領跑者、戰鬥機”,“要跑在時間前頭,絕不能掉到任務後頭”。

看着如今“生機勃勃”的研究中心,從事了37年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研究和教學的研究員張樹德感慨萬千。他記得,早年初到軍事科學院工作,那時沒有手機和電腦,做研究全靠自己讀書、調研、思考,手寫成稿。那時,做理論研究意味着“清貧”“枯燥”,他的導師、軍事理論家鮑世修先生叮囑他,“馬恩列斯軍事理論是我們黨建軍治軍的思想源泉,必須要持之以恆深入研究”。

在張樹德看來,儘管時代發展了,曾經的“手動摘抄”換成了“電腦打字”,但在中心研究員身上,“認真治學,一切爲了建軍打仗”的使命感始終沒變。

1996年,張樹德爲了撰寫《國外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一書,花費兩年時間,廣泛查閱資料,又採訪了數十人積累一手資料,終於成書。如今,80後研究員李明參與了《毛澤東軍事文稿》重大課題,一邊蒐集史料,一邊對照新形勢下的戰爭發展,已整理髮表了多篇文章。

中心主任周俊傑認爲,中心的官兵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爲打贏謀勝策’的使命感。”“理論研究很辛苦,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沒有使命感和足夠的熱情,肯定堅持不下來。”

“有時候,發表的文章只有短短几百字、上千字,背後是幾十萬字的理論材料在支撐。看似最新、最快的研究成果,其實每一個字都有出處,都是在深厚積累的基礎上完成的。”李明說。

在中心,幾乎每個人的電腦裡,都存着海量的理論資料。大家都有一個習慣,看到最新的專業相關材料便會“順手保存”,隔一段時間進行系統梳理歸納。

從事毛澤東軍事思想理論研究,李明常年和史料“打交道”。有時,爲了確認一個詞句的用法,他會翻好幾本書去求證。有些書籍中記載的地名各不相同,無法分辨,他便坐車去當地實地考察覈對。

“治學必須嚴謹。”熊杏林非常推崇這種治學作風,她記得,在編撰《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20》一書時,爲了一篇3000多字的稿子,編輯組收集了10多萬字的資料,反覆修改了21稿。

最終呈現出來的成果,去掉了“枯燥感”,增添了“趣味性”。談到海外關係時,《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20》中引入了電影《紅海行動》的劇情,並配上“超燃”的海報圖。談到和平積弊問題,文章以“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的“灰犀牛”爲例,稱這種“危險生物”平時看起來體型笨重、反應遲緩,甚至還“萌萌噠”,“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定會讓你猝不及防”。

“做最嚴謹的研究,講最通俗的白話。事實上,理論傳播與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兵言兵語’也是向基層官兵學的。”熊杏林介紹,每年年初的幾個月,中心都會向全軍官兵徵集感興趣的熱門話題,並派人到一線部隊走訪調研、授課。隨着理論學習方式越來越靈活,官兵對理論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有時,官兵們在網上留言提問,擔心中心看不到,還會專門打熱線電話來提醒。”

這正是熊杏林和同事們希望看到的畫面。爲了增強理論學習的吸引力,他們嘗試了更多改變。“以前編書是字多圖少,現在年輕官兵喜歡看圖,我們就改成圖多字少”,熊杏林笑着說,如今新聞照片電影海報、漫畫,都會被收錄到書中。擔心官兵只看圖片理解有偏差,編輯組又特意將以往圖片下的“一句話配文”改成小段文字,“這樣只看圖說也能學到東西”。

2018年,中心召開了一次“諸葛亮會”,探討如何讓官兵主動學、願意學理論。在會上,研究員彭洲飛創造性地提出,可以用國際流行的邏輯工具——思維導圖進行傳播。

很快,專項研發團隊組建起來,只用了1個月時間便製作出了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思維導圖(2018),隨後每年思維導圖都會進行更新。大量文字被壓縮成全景式邏輯結構圖,後期調研時,不少官兵稱讚如今可以“一圖在手,學習不愁”。

除了紙質化的傳統傳播方式,中心還製作了H5、Vlog、MOOC等多種新媒體產品,向“網絡陣地”進軍。“軍營理論熱點怎麼看-2020”慕課開辦後,不少專家和研究員走出研究室,走到鏡頭前,做了一回“名嘴”“網紅”。

“理論研究成果出來以後不能束之高閣,研究人員要站到潮頭,找到理論武裝的新特點新規律、新手段新方法,讓理論轉化爲戰鬥力。”張樹德說。如今,這位兩鬢斑白的“老將”仍和年輕人一起,探索着理論傳播的新方式。

“這個時代需要理論,也可以產生理論。作爲研究人員,我們要守好這片陣地,建好這片陣地。”張樹德堅定地說,“理論研究要永遠鮮活,理論之樹要常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2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