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維》新疆人權淪爲大國角力工具
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發言人劉玉印30日在微信公衆號指出,3月29日,人權理事會人權與跨國公司問題工作組等特別機制專家出於對中國偏見和政治目的,惡意歪曲事實。圖爲2019年10月,新疆沙雅縣古勒巴格鎮,大型採棉機正在進行機械化採摘。 (中新社資料照)
中美日前在阿拉斯加高層會談中言詞交鋒激烈餘波盪漾,3天后對抗戲碼緊接着上演,美國與歐盟、英國、加拿大等國就中國侵犯維吾爾族人權共同對大陸高級官員進行制裁,紐、澳兩國隨後聲援支持,而北京也立即制裁歐盟人士作爲報復。除了官方的反制外,大陸網路也翻出8個月前的H&M公司抵制新疆棉花的舊帳,國際大廠紛紛捲入這場民族主義對抗現代八國聯軍的政治風暴中,相關代言藝人更成爲大國政治下無可選擇的風暴核心,讓單純的經濟活動,擺脫不了政治的牽絆。
新疆棉花,不過是美中戰略以及貿易衝突下的一個爆發點,過去華爲當過主角,此次就算新疆棉花全身而退,只要美中對抗的結構繼續,還是會有另一個主角出現。
美國國務院從1976年代開始,就針對美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人權狀況,每年定期向國會提交《人權實踐國家報告》,並以此作爲美國對外經貿援助的依據。與其說美國推動的是人權外交,更精確的說法是:「人權」是美國外交的重要工具之一。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柯林頓任內美中關係的轉變。1993年他上臺後,隨即發佈行政命令要求中共以改善人權作爲交換次一年最惠國待遇的條件。但當時後冷戰全球化開始狂飆,加上中國改革開放浮現的龐大商機,1994年柯林頓馬上反轉立場,改採廣泛交往政策,讓這項經貿與人權議題掛勾的政策僅持續了1年。更在其第二任,協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讓其取得永久最惠國待遇。
美國以自身訂定的人權標準,作爲對外關係的談判籌碼,也確保自己永遠能夠站在道德制高點。但爲國家利益而在世界各地支持威權政權,也讓美國高舉的人權外交,始終揮不去「雙標」的批判。被稱作「普世價值」的「人權」這把尺,標準常常臣服並隨着美國「國家利益」而浮動,甚至消失不見;只有當他需要棒打競爭者時,這把尺纔會被選擇性地高高舉起,成爲施壓籌碼。
當許多人看到兩岸三地的藝人與商家平臺,不論是自願或是被迫必須表態,而批評中國政府高度的政治控制時,同樣被迫捲入的西方廠商,又何嘗不是這些大國角力下的棋子,甚至連保持沉默的選擇也沒有。如果批評中國以政治力量滲透到各領域中是政治掛帥的高壓控制,當今的蔡政府又何嘗沒有把政治邏輯強加在經濟活動之上?行政院長蘇貞昌第一時間批評臺灣部分藝人不知輕重,只爲自己利益、不知人權重要,不也是試圖逼迫藝人商家表態,並把所有問題都套上自己的政治標準?
至於綠營立委提出應該抵制冬奧,不同樣也是把政治對抗延伸至非政治領域的運動賽事之中?2018年底時代力量發起的「東奧正名」公投,不同意者多達577萬票、佔54.8%,已清楚顯示出民衆不希望將政治紛擾帶到運動場中。
我們不反對個人或廠商自願高舉「人權」標準從事經濟行爲,但其他人「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價值選擇也同樣應該受到尊重。但是當「人權」只成爲大國戰略下的工具,「人權」的道德性又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