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低本益比封測 中資併購大熱門
大股東、內資都不看好臺股,俗擱大碗的臺灣賺錢企業,成爲中資併購的熱門對象,以被點名的封裝測試股爲例,立刻引起市場關注、資金進駐…。
文.李泰宏
臺灣封測廠在一瞬間突然成爲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寵兒,除了紫光宣佈要認購矽品(2325)的私募案外,備感威脅的日月光(2311)也不甘示弱,喊出將100%收購矽品,這場臺灣封測廠大哥及二哥的戰場,再加上被外界稱之爲「中國巨鱷」的中國紫光集團,究竟臺灣封測產業會變成日月光獨霸?還是矽品結合紫光力抗日月光?抑或是紫光一統江湖?
中國紫光集團又出手了!而且這次一口氣就是砸下新臺幣687.7億元,分別以568億及119.7億元,認購矽品及南茂(8150)私募,預計將可取得矽品24.99%及南茂25%股權。但紫光集團是否會就此結束其半導體併購大計?業界人士直言,很難!紫光接下來應該還會再吃下與矽品、聯發科(2454)有產業關係的臺灣封測廠,以併吞非日月光體系的臺灣封測廠。
中國之前發展半導體產業,結果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即使有了張汝京助陣,但是中芯國際卻完全無法撼動臺積電(2330)的地位,甚至連聯電(2303)都還比中芯國際強大,這樣的成績代表着,中國自行發展半導體的策略,除了走錯方向,基本上,整個方向都是錯誤的。
但是現在的中國不同了,銀彈成爲他們最好的武器,再加上臺灣股市本益比偏低,很多個股本益比都僅在十倍上下,對於資本市場來說,資金是公司發展的重要命脈,無法在資本市場籌措到資金,光靠本身營運,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只能守成,要去擴大版圖的難度極高。
法人表示,臺灣封測廠的股價其實已經沉寂很久了,一般投資人給封測廠的股價本益比也頂多就是十倍到十三倍,或是更低,不僅日月光僅有十倍左右,矽品也大約僅在十三倍左右。這次紫光一口氣將認購矽品私募股的價格拉高到五十五元,換算本益比大約爲十五倍,雖然還是偏低,但至少對封測廠來說,已經是近期少見的水準了。
對於矽品接連尋求鴻海(2317)及紫光的股權合作,企圖稀釋日月光的持股比重,日月光終於忍不住,決定全面收購矽品股權。
不過市場預期,這對矽品來說反而是一舉兩得。由於矽品對日月光之前公開收購的股權,正在進行收購無效之訴,而日月光大動作宣佈全面收購,恰好說明了當初承諾財務性投資的目的並不存在,有利於矽品訴訟;或是最後矽品官司敗訴,法院認定日月光收購有效,不排除紫光可能加碼提高對矽品私募的認購價,進而增加日月光後續收購的難度。隨着電子產業越來越成熟,企業要成長,光靠自身的有機成長已經有限,臺達電(2308)董事長海英俊也直言,現在企業要成長,併購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更何況對中國來說,現在要發展自己的產業,光是時間就已經輸人家一大截了,就算砸大錢,也沒有辦法立刻見到成效,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併購。像之前紫光集團捧了230億美元(約新臺幣7590億元),去跟美國DRAM廠美光(Micron)求親,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如果順利完成併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就直接成形,而且包括技術與產能,都可以一次到手,只不過最後因爲美國政府反對而告吹。
中國發展半導體戰略 砸錢併購
但是這已經確立了中國發展半導體的戰略,就是砸錢併購。不過,半導體是臺灣之所以能夠在全球電子業佔有一席之地的關鍵,臺灣社會對於中資想要入股臺灣半導體廠,不管是從政治或是經濟角度,都會是嚴陣以待。然而儘管官方試圖用法令卡關,產業人士直言,效果其實有限。
法人分析,在電子產業中,中國的強項還是在於中下游產業,像是筆電、智慧型手機等,但這些都是終端產品,如果單純做品牌,而沒有掌握上游關鍵零組件,一旦零組件遭到斷鏈,品牌廠也出不了貨。
另一方面,電子已經變成微利產業,要如何擴大獲利,除了增加出貨量外,透過產業整並、加速垂直整合,從上下游的整合之間,自然會有更多的獲利。
上次紫光集團高調放話,希望促成旗下子公司展訊與臺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合併,就引起臺灣政界及產業界軒然大波,儘管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對此事表達樂觀、開放的態度,但是在官方政策依然不放手的狀態下,聯發科與展訊的消息也逐漸在媒體版面上消失。
紫光集團則是改弦易轍,既然不能跨入IC設計,就從IC封裝測試下手,而且不改其要就買大廠的策略,第一步就買了臺灣記憶體封測龍頭力成(6239),每股七十五元認購力成私募股,共計斥資194億元,取得25%股權,並將取得一席董事。
紫光搶親臺灣封測廠 老謀深算
法人分析,紫光集團的動作還沒有結束,雖然日月光、矽品、力成及南茂,號稱是臺灣四大封測廠,不過臺灣封測廠中,還有不少仍是在產業界相對有規模的公司,包括超豐(2441)、京元電(2449)、欣銓(3264)、頎邦(6147)、矽格(6257)等,有些是跟矽品具有策略聯盟關係,有些則是聯發科的合作伙伴,預料紫光的銀彈還是會繼續朝向這些公司擲出,讓紫光集團的半導體,尤其是在封測這塊,將穩居全球至少第二名的地位。
產業人士指出,紫光集團一口氣接連入股矽品、力成及南茂,而不是先入股超豐、京元電、欣銓、頎邦、矽格等二線封測廠,基本上的戰略,就是要測試臺灣政府的態度。
如果紫光集團先入股了二線封測廠,最後卻在入股一線廠遭到卡關,則入股二線廠的意義及實際作用一點都不大;反之,先把矽品、力成及南茂這三家大廠丟出來,如果過關了,紫光集團接下來要吃二線廠的難度也就不高了,屆時紫光所設想的封測版圖也就此成形。(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99期www.moneyweekly.com.tw,行動版APP下載http://tinyurl.com/ngpv39u。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