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錢坑藏在帳單裡

日前在紐約一家小農超市購物,返回住處後發現帳單上多出一項自己並未購買的黃龍果,彼時超市已經打烊,只好暫時放下。

隔日一早,前往超市櫃檯說明緣由後,櫃員二話不說,直接問「現金或信用卡」?於是將手機行動支付臨機一靠,就順利完成退款作業。既來之,則安之,在超市順手又採買一些物品,深深體會做生意「和氣生財」的奧妙。

如今,愈來愈多的帳單數位化,消費者往往連消費明細都沒瞧一眼就結帳。若事後也沒覈對,錯誤的品項、單價及數量,可能就讓錢財白白被坑了。況且一旦發現有誤,退貨退款的程序有時易如反掌,有時卻也難如登天。

近日讀到一則國外報導,有人在英國連鎖超市網站採買,由於購物平臺的電腦系統出包,使得兩顆合計五毛的萊姆檸檬,居然計價約四百英鎊。她上網申請退款,卻收到系統的罐頭回復「您的不滿意讓我們深表遺憾,但我們無法覈准您的退款。」後來,歷經數小時的通話後,店家才同意在兩天內退款。這起「萊姆門」事件原因未明,推測可能肇因於系統內部的訂價系統出包,使得萊姆的價格被其他編碼衝突的物件價格所覆蓋。

這段期間,還有其他購物者也因撿貨者在打包網路訂單時,輸入錯誤代碼,使得一顆兩毛五的萊姆,變成了天價費用。更慘的是,他的銀行帳戶因而透支,可說是雪上加霜。另有一名受害者表示,線上購物系統誤列她訂購數百公斤的萊姆,使得她被收取幾百英鎊的費用。她事先已注意到這項錯誤,並給客服打電話,確認銀行只批准原價的小額費用,但最後還是被大額扣款,只得事後申訴,耐心等待退款。

退款程序百百款,人人或許都曾有過難忘的交手經驗吧。不知大家收到信用卡帳單時,是否會仔細覈對呢?筆者以往總是瞄了一眼就翻頁,相當粗線條。有次,閒來無事端詳一下帳單,發現出國期間的開銷明細上,怎會冒出一筆近千美元的不明消費。查詢該扣款店家的網站,發現竟是一家空殼旅遊公司。

雖然該款項在一個多月前已被信用卡銀行收取,但經舉證反映後,很幸運在幾星期後就順利拿到退款。後來得知當時度假旅店的訂房系統遭駭客侵入,所有住客的信用卡資料都外流,導致這起盜刷事件。

還有一次,同一筆餐飲消費竟被扣款兩次,向信用卡銀行反映後,告知必須透過店家刷退。趕緊抽空過去店家反映,進門後沒跟櫃檯先生囉嗦,直接請他找店長來。待告知情況後,店長說他必須請示,只見他轉頭向剛剛那位櫃檯先生請教,這才知道櫃檯先生是該地區店家的上級督導。

督導說:「我們不僅要刷退,而且還要補償客人一份等值餐飲。」沒想到自己因禍得福,也從這家餐廳的過路客變成老顧客,再次見證做生意「和氣生財」的奧妙。(作者爲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