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與鄰裡長們1m的美學距離

綠色生態城市之營造正是城市美學之活泉。圖/郭瓊瑩攝

郭瓊瑩

筆者非政治人物,亦不諳政治藝術與語言,但經常有機會參與不同層級之公聽會與說明會,會後總覺得與第一線民意隔了一層看似很近但卻很遠的價值差異。近月受臺北市府之邀,參與「城市美學」研習講座,頓時開啓了與鄰里長們對話的全新挑戰與體驗。

蔣市長拋開過去由上而下之政令宣傳策略,及所謂「專案辦公室」之行政運作模式,嘗試在制式化政策宣導過程中融入「城市美學」的課程。「美學」從來不是政策宣導之必要,儘管大家都認同其重要性,卻有別於對生命、財產、安全等攸關民生議題那般受青睞。

大至公共運輸,小至街角鋪面、人孔蓋,均得以爲城市美質加分。圖/郭瓊瑩攝

挑戰此不可能的任務,自行開創了一套方法—用心把被分派的區一一踏遍,多次深入大街小巷,瞭解其問題;不同區有不同的「城市美學」框架,但必須找出與其生活切身相關之議題與案例。名嘴可以對上千人演講,對筆者而言,平時上課學生只有數十人,要面對數百人講理論與嚴肅的科學、哲學、美學與都市發展議題,確爲高難度。

都市綠肺、空中綠廊、優雅夜景與街角人本空間支撐了宜居城市之骨幹。圖/郭瓊瑩

「美」與「不美」不在外表、不在硬體、不在加法,而對在人與地的關懷,對基層人員福祉的關注,及許多不被大政策重視的環境角落議題與生活素質之再發現。

里長的愛心得以花開社區街角,加上定期之花展與清爽的生態公廁...均是城市美學的重要元素。圖/郭瓊瑩攝

甫完成任務,十場連續交流,讓我切身體會沒有做不到的事。當「美感」可以是每一個人的自我身心陶冶並完善呈現時,它得以由內心浸潤到剛硬的市政、國政建設中,可以柔化、感化成一種國民的美麗品格與國家的美力自明性。

當臺前到臺下一公尺之距離逐漸縮短時,特別感謝臺北市府賦予的任務挑戰。(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