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就是古人的皮帶扣

帶鉤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現代人皮帶,有皮帶扣古代人也用腰帶,也有扣,名曰帶鉤。

帶鉤,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古代用來束腰或佩掛物品的掛鉤。它曾經是古人尤其是男性貴族文人士兵日常用品,非常流行;而且歷史也很早,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帶鉤出土於4000多年前的良渚遺址。由於其使用於服裝外飾,所以和今天皮帶扣上那大大的Logo一樣,也逐漸演變出一些禮儀身份區別意味。《淮南子》有云:“滿堂之坐,視鉤而異。”一語道出了其在古代社會中身份標識的作用。

廣州發現的最漂亮的帶鉤,毫無疑問是西漢南越博物館中收藏的那一批南越文王趙眜的隨葬器物。但其他博物館同時期收藏也有一些,比如廣州博物館收藏的1956年在先烈路惠州墳場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金帶鉤。

漢代的帶鉤有金、銀、銅、鐵、玉、琉璃材質造型多樣,工藝精湛。帶鉤可分爲弧形和直形兩類。一般均由鉤、頸、體、鈕四部分組成。弧形鉤與環、扣相合以達到束緊連接腰帶的目的;直形鉤主要用於搭掛連接,也有純裝飾之目的。常見的帶鉤以青銅鑄造居多,也有黃金白銀、鐵、玉、石、木等製成的。

據現有的資料看,帶鉤按外形可分爲條、棒、鏟、琵琶鳥獸形狀,大的長半米,小的僅有2釐米,以10釐米左右最流行,跟現在的男士用皮帶扣大致相當,這也說明了它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