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各國尋求共通基礎 穩步打造央行數位貨幣

數位貨幣議題重要性,已被各國貨幣當局所重視。圖/pixabay

觀察國際間的數位貨幣發展,除了沒有主權貨幣背景的比特幣、以太幣和Libra幣(已於2021年1月改名爲Diem,本文仍以Libra稱之),主要國家已有各自的央行數位貨幣發展政策步調,主要系考量各自的國情因素。即便各國步調態度不一,但美、加、英、歐、日、瑞士瑞典7家央行與國際清算銀行(BIS)於2020年共同訂定「CBDC基本原則核心特徵」,充分顯現數位貨幣議題的重要性已被各國貨幣當局所重視。有趣的是,民主國家普遍因各自國情且考量衆多風險因素而無法迅速決行,但中國則呈現截然不同的迅速發展樣貌

有國家信用背書,由各國央行推出的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幣值更加穩定,具有法幣效力,不像之前的虛擬貨幣有較高的上下波動幅度,更加速推動民衆接受的信心

IMF在《A Survey of Research on Retail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報告中做的分類比較,可以發現,在各種數位貨幣中,只有包含「中央銀行發行」條件的數位貨幣,才能稱得上是「央行數位貨幣」。進一步比較,可以發現這麼多種虛擬貨幣中,只有CBDC等同現金,是由中央銀行所發行,具有法償效力,背後有央行的儲備官方的主權支撐,地位等同法定貨幣,先天上已具有比其他種類虛擬貨幣更高的位階。觀察國際間的央行數位貨幣發展,各國已有各自的發展政策與步調,根據BIS在2020年對各國中央銀行進行的調查,全球已有8成的中央銀行在探索CBDC。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推動無現金化社會最迅速的瑞典央行尚未拍板決定發行電子克朗(e-krona),惟爲因應該國現金使用持續減少,該行已於2020年2月啓動先導試驗,開發並試驗相關技術解決方案預計2021年2月完成,並將視需要延長計劃時程(最多可再延長6年)。瑞典預計在2023年3月前完成無現金化的目標,據統計,瑞典在2020年只有約9%的人口使用實體貨幣。

綜合觀察衆多國家央行腳步,中國、南韓巴哈馬央行腳步較爲迅速,美國是由管理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帶頭研究聯準會發行虛擬貨幣的可行性,歐洲國家的態度也偏向正面,不過歐美主要工業國家都是抱持穩紮穩打的態度,並不求快。新興市場國家發展CBDC的主要考量則在於推動普惠金融,讓更多人能享受金融服務

IMF訂定「全球穩定幣」的統一監管標準

即便各國步調與態度不一,但美、加、英、歐、日、瑞士及瑞典7家央行與BIS已於2020年10月共同訂定「CBDC基本原則與核心特徵」,充分顯現數位貨幣的重要性已被各國貨幣當局所重視。IMF在2020年10月也發表聲明,宣佈將攜手World Bank、BIS和G20旗下FSB共同設計對「全球穩定幣」(Global Stablecoins, GSC)的統一監管標準,預計2022年7月生效。凸顯有國家信用做後盾的央行虛擬貨幣將較以往數位貨幣更加穩定、更有規範,也加速推動民衆接受的信心。我國中央銀行也正進行第二階段「通用型CBDC試驗計劃」,鄰近的中國也積極推動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的發展。

數位貨幣是影響到下個世代的深遠議題,Libra幣的推出以及中國的快速試點世界各國央行帶來很大的衝擊與催化,中國的DCEP計劃把一切交易軌跡掌握在當局手上,凸顯中共當局發展金融科技,背後是以全面控制數據作爲戰略目標,與一般認知歐美國家着重個人隱私權與個資保護有很大的不同。當然,CBDC是給人使用的,最值得關切的重點仍在於貨幣的本質、背後的「國家主權」,以及相關的「信任」與習慣人性問題。

展望未來,前述瑞典的低現金使用狀況短期內不會在全球範圍內複製,部分原因是並非所有人都能獲得相關技術支援。例如,根據GSMA的數據,目前全球網路普及率爲59%,而截至2019年底,由於缺乏覆蓋,經濟負擔或數位技術等因素限制,仍有51%的人無法使用行動網路。另外,有些人還是無法改變長久以來使用現金的習慣,根據ING的研究,儘管從2017年到2020年現金使用量呈現下降趨勢,仍有7成的歐洲人將其用於日常生活。最末,現金使用量無疑將隨着年輕世代的增加而持續下降,但是很難說它何時會在全球範圍內被新興的CBDC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