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首度挑戰貨幣金融改革 臺美學界先求共識

(「臺灣貨幣金融改革」論壇8日在中研院舉行,會後並對外公佈白皮書期中報告內容。圖/陳碧芬)

中央研究院「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研議小組8日指出,臺灣已到達極需全面貨幣金融改革的十字路口!近20年來臺灣陷入「失落的20年」,金融發展抑或經濟成長均同步緩慢遲延,使得1970年到2000年的經濟發展豐碩成果不再。

上述說法,來自8日中研院公佈《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初稿的記者會上。該研議小組表示,《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將於8月8日完整公開,是中研院第一份有關臺灣的貨幣金融改革檢視與建議報告,面對十字路口,經濟學者提出三大問題,並試圖尋找可行的解決建議:一、央行長期的低利率及低匯率政策,是否可作爲促進臺灣經濟成長和穩定金融的策略?

二、臺灣的金融制度是否準備好迎接國際的挑戰與競爭?三、當前的貨幣金融政策所造成的資源錯置、產業發展扭曲,分配不均、及福利損失的代價有多大?該小組主要成員中研院院士王平表示,這三大問題已阻礙臺灣經濟許久,臺灣未來該怎麼走,需要從系統來看,就政策與機制重新平衡,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特別是要提升央行的獨立性、透明度及可究責性。

8日上午稍早時,《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研議小組主要成員與美國聯邦銀行多位貨幣政策高層舉行閉門會議「臺灣貨幣金融改革論壇」,邀請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 James B. Bullard、我國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發表主題演講,並接續舉行兩場座談會。

該小組主要成員中研院院士王平表示,小組內部討論許久,6月已邀請國外檢視,經過8日的閉門會議,「是所有參與者的共識」,包括央行放行參與討論的陳南光,「我們有很強的經濟學家團隊」,此項成果證明學者是可以作到對金融系統提出觀察,至少作到向央行及金融監理單位若有金融危機出現時,知道如何對應。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長陳恭平表示,「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研議小組3年多前啓動,由3位中研院經濟院士王平、蔡瑞胸、謝長泰組成,7日當選的新科院士李怡庭也自初期以臺大教授身份加入,持續邀請許多臺灣經濟學者等參與。8日的論壇現場,經濟學者兼任中央銀行理事的李怡庭,陳思寬,陳俊升均參與,以及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

《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初稿指出,最佳的金融體系和監理機構的三個主要目標,包括:其一是穩定且可預測的通貨膨脹率,由市場決定有競爭力的匯率,以保持貨幣和金融穩定;其二,謹慎地投資一國的金融資源,不將所有金融資源皆投資於高風險、高報酬資產,也不是皆投資於無風險、低報酬資產;其三,發展一套完善的金融體系,作爲增加就業和收入的來源,併爲急需產業轉型的臺灣,提供關鍵金融資源。

爲能達到臺、美經濟學者建議的最佳系統,該白皮書針對資本市場、央行貨幣與匯率政策,金融監理,提出14項重大建議,其中半數是針對央行現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