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微信羣使用要安好節制“閥門”

近日,用於家校溝通的微信羣成了教育圈的熱議話題。因微信羣引發家校矛盾、家長教師間矛盾的事件時有發生。這方面的新聞也時常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微信羣作爲一個家校溝通的平臺橋樑,是信息時代家校溝通的一個便捷工具。好端端的東西,怎麼變成了“壓力羣”“衝突羣”,成了許多家校矛盾的導火索了呢?

微信羣是一個工具,是好是壞,關鍵在於用的人。你用磚頭蓋房子,磚頭是好東西;你用磚頭打人,磚頭就是壞東西。微信羣不應是教師發號施令地方,有些工作學校、教師分內的事,不能通過微信羣轉嫁給家長。釐清家校之間各自不同的職責,不要逾越、模糊了家校之間的職責。微信羣也不是曝光臺,教師不能隨隨便便在羣裡發佈隱含排名、批評的信息。諸如,多少分以上的有哪些、哪些學生完成了作業等。這類信息看似沒有排名,其實是一種變相批評,很容易引發家長之間的攀比和焦慮情緒。微信羣確實便捷了家校溝通,但往往因爲它過於便捷,讓有的教師發佈信息變得缺少節制。要讓微信羣成爲紐帶、橋樑,而不是家校矛盾的發酵池、家校衝突的導火索,教師首先要提高信息素養,明確微信羣使用原則,釐清教師、家長、學生三者的各自職責,不要把自己的職責轉嫁給家長,也不要把本該是學生的職責轉嫁給家長。譬如今天有哪些家庭作業,這是學生要知道的、記錄的信息,教師沒必要在家長羣裡發佈,讓家長當“二傳手”轉告學生。

讓微信羣更好發揮作用,家長也要提高信息素養。一個班級,數十位家長,有的家長工作忙碌,連看微信羣的時間都沒有;有的家長則是全職太太,恨不得通過微信羣瞭解孩子在校分分秒秒的情況。譬如學生中餐問題,本來教師只要一週發佈一次“本週菜譜”即可,但有些家長要求教師每天拍攝真實飯菜照片上傳,還要教師上傳學生用餐時的照片。因爲個別家長希望獲取過度信息,就會讓其他家長不勝其煩。另外,家長不能對微信羣中教師的留言、信息過度解讀。許多時候,往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信息一旦被曲解,馬上就變味了。有些家長還會揹着教師建一個“羣外羣”,把教師對孩子批評的話語作業本試卷上的批評,家校聯繫冊上的留言等收集起來,互通有無。時間一長,這個羣就成了矛盾發酵池。家校矛盾激化時,這些東西就成了家長指責學校、教師的“證據”。這種把微信羣當作證據收集平臺的觀念,也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家長要明白,班級微信羣既不是“溜鬚拍馬”的地方,也不是隨意發牢騷、控訴的平臺。要堅持一個原則,但凡反映問題、表達不滿等內容,要單線和教師進行溝通,不宜直接在羣裡嚷嚷。有些家長得知孩子在校打鬧,會在羣裡直接質問打鬧對方的家長,有時一句過激的言語,一下子就會讓微信羣成爲一個衝突場。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會成爲微信羣被詬病的緣由。因此,家長信息素養的提升,也是微信羣更好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微信羣本身是個好東西,關鍵要看怎麼用,要看用他的人如何把握。要讓微信羣成爲家校溝通的紐帶,要讓微信羣把家校擰成一股繩,一定要在建羣前確定使用規則,使用過程中一定要經常瞭解使用者的感受。倘若我們能經常提醒自己微信羣不是曝光臺,不是牢騷地,不是吵鬧場,相信它的正面作用一定會得到更好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