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不單是"技術流" 如何真正讓市場認可?

提到教育應用程序(教育APP),現在的“手機一族”一定不陌生。相比上世紀教育資源相對集中在學校相比,隨着互聯網技術無線移動設備、大數據等信息社會新形態的不斷更新與涌現,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利用移動平臺接受在線教育。來自友盟的一份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教育學習領域APP增速迅猛,一線城市用戶量的全年增幅達到90.7%,二線城市用戶量達到68.75%。

教育APP市場火熱,用戶量增速迅猛爲哪般

由新浪教育與尼爾森調查公司共同發佈的《中國教育類APP行業發展及用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教育應用程序總數已超過7萬個,約佔APP市場份額的10%,僅次於遊戲類排在第二位。現在的教育類APP大致可分爲外語教育、學前教育、考試應用與中小學教育等。據統計,超過七成的用戶在半年時間內使用過教育APP,其中有85.8%的現有用戶表示未來有繼續使用的意願,56%的用戶願意爲教育APP付費。

使用量滿意度及付費意願等方面來看,外語類的教育APP無論是開發人員還是用戶人數都排在最前列,質量、使用率與滿意度最高。如滬江網的滬江網校、開心詞場等APP成爲坐擁過億用戶的經典產品,還有愛語吧系列的英語學習APP,也獲得了數千萬用戶的青睞。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森林認爲:“外語類APP最適合在移動終端上使用,移動學習已經全面超越PC學習”。

學前教育類APP則“最土豪”,用戶多爲收入較高的“80後”家長,願意爲孩子花錢,而這些APP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家長,深受苦於無時間陪孩子的家長青睞;考試類APP如駕校理論考試、公務員考試及各位職業考試,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平均使用的時間最長;中小學教育類APP由於缺乏優質的師資內容形式相對單一,用戶的關注度不高。

避免“技術流”造成的同質化,促進核心用戶羣體主動學習是關鍵

隨着教育APP數量的增多,相應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儘管在總量上的確是正在增加,但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APP大多以免費爲主,缺少內容的支撐。

目前總數已經超過7萬個的教育類APP,排序靠前的幾乎都不是由教育技術人創造的,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是教育和技術互動中的問題,從發現問題開始,到解決問題結束。就是說,技術再怎麼發展,都是爲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單純爲了“炫技術”。

調查發現,從事教育APP的公司絕大部分是擁有傳統互聯網背景或移動互聯網經驗的技術型公司,屬於“技術流”,其自身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嚴重不足,做法多是將傳統內容照搬到移動終端上。比如,在安卓市場或者Apple Store隨便一搜就能找到幾十個唐詩300首的應用程序,其內容幾無差別,這樣一來消費者自然不會選擇付費軟件。還有些APP直接將一本漢語詞典的內容原搬照抄過來,不適合所有年齡段兒童使用。

那麼,如何避免教育類應用的同質化?湖州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前院長許莉萍教授認爲,重點是要在教育類應用的主題做文章。在教育APP的主題分佈上,語言閱讀類一直是一枝獨秀,綜合益智類排在第二,而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比例最小。由此可見,我國的家長在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偏科”問題。而隨着教育的不斷進步,尤其是“80後”,甚至“90後”的家長成爲主力軍後,便會很快認識到這一點,不再將重心只偏向於某一學科,而是更加註重兒童從早期開始全面的知識學習和智力情感的開發。

在2016年度最有價值、最好用的教育APP榜單,就有90個教育類應用程序上榜,還有一類新型教育應用也名列其中,就是“高考志願填報”類教育應用,上榜的前五家公司並非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高考幫”背後是學而思集團;“樂學高考志願”背後則是由學而思聯合創始人創辦;“完美志願”背靠世界級科學家團隊開創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公司“iPIN”。“以往填報志願,對考生和家長而言更像一場看不見摸不着的‘賭博’,而有了這些志願填報APP,龐大的數據支持讓考生在填志願時更有針對性和預見性,爲他們未來的人生路給出了引導。”湖州師範學院招生就業處朱全德處長說。

教育應用程序應進入主流課堂,成爲教學有力幫手

目前,教育APP中自然科學類和益智綜合類兩個主題的應用市場大多被國外的開發商佔領,本土的“技術流”公司很難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這一方面,教育技術人可以嘗試此類應用的開發設計,以彌補本土產品的不足。

與熱鬧的應用程序市場相比,能夠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優秀應用程序卻寥寥無幾。這是因爲手機和平板電腦在教室中應用的使用受到限制。在國外BYOD(自帶設備)的方式越來越受歡迎,而在國內幾乎沒有。無法管控學生的操作,是移動終端無法進入教室的關鍵原因。不過有個別類似“袋鼠家”的應用程序,能夠實現對學生終端功能的控制,學生機能運行什麼應用程序,在什麼時間段運行,都能通過家長或教師的管理端來實現,這類軟件應該在學校中普及,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移動學習的便利了。

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認爲:“教育應用程序應該回歸教育本質,更爲廣闊的應用在於師生教學情境,就是常規課堂教學。教育管理部門應該能看到APP的強大功能和內容資源帶來的便利,在教學中更好地運用應用程序,提升教學品質,是未來教育APP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