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羣想說愛你不容易 家校羣存在必要何在

家長羣或家校羣肯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我們應當討論的,是家校羣具體的存在形式

馬虹

“是我讀書還是孩子讀書”!“這讓家長輔導,那也讓家長承擔,連作業都讓家長批改,要老師幹嘛的?!”憤怒的家長以更憤怒的姿態退出了家長羣。此事被媒體報道後,迅速發酵。在萬衆聲討家長羣的火力下,家委會順便捱了刀,被某些家長怒叱爲狗腿子馬屁精戲精,秀存在感……箇中尷尬,一言難盡。

身爲家長,自然負有監護教導孩子之責。這種責任與學校和老師教書育人的功能並無衝突。之所以退羣引發家長和社會層面的廣泛關注,根本原因還是來自家校關係的失衡。在社交工具不夠發達的年月,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並不具備即刻性,也正因爲沒有即刻性,令雙方的溝通有了一定的緩衝空間,不至於讓家長產生時時刻刻被捆綁的感受。成年人特別是家有學齡子女中年人在社會上有多難,無須贅述。生存發展的競爭壓力已經讓這羣人透不過氣,要應付的除了各種工作羣、業務羣、項目羣、甲方乙方羣,還有人人都躲不掉的家校羣、家長羣。他們深知不能得罪領導,哪怕對方讓他們週六凌晨五點鐘起來趕材料;也知道不能到客戶羣發飆,畢竟衣食父母,開罪不起。忙完外面,一轉頭髮現在家長羣(家校羣),自己的娃成了負面典型,孩子的差表現,透出家長的失責與失職,繼而轉化爲某種憤怒,也符合人性之慣常使然。

被人詬病的家校羣和家長羣,大致是這樣的:老師但凡點兒什麼,家長們排隊點贊送花,叮咚叮咚的提示音響個不停,這類家長羣尤其以小學幼兒園階段爲甚。把消息設爲免打擾吧,一天下來滾動無數條,很有可能沒看到就錯過了明天要交的材料和簽字打卡的信息。此時,再遇上某些熱鬧的話題討論,此起彼伏的提示音不絕於耳,說不煩,那是騙人的。

班費交不交?教輔定不定?作業籤不簽字?活動報不報名?孩子在校狀態是否隨時掌握?某個決定是否同意或反對,理由是什麼?即便不想對家長羣家校羣動態保持深切關注,以上這些問題它始終存在,始終需要家長們加以關注並給以迴應。不指望所有孩子都能自動自覺高效完成功課英語的打卡,文科的背誦,數學的練習,課外素質教育作業的佈置……這一切,需要家長保持跟進。孩子學習壓力增大,老師的教學指標考覈也不是擺設,這些壓力自然會透過家長羣或家校羣傳遞到家長這邊。任何人想在這種結構性失調中保持泰山壓頂我自巍然不動的淡定,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家長羣還有那麼多“別人家的牛孩子”讓人羨慕,刺激着自己對自家熊孩子恨鐵不成鋼的焦慮感不斷升級。種種自身的、外來的因素疊加,發生怒退家長羣之舉動也毫不奇怪了。

家長羣或家校羣肯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我們應當討論的,是家校羣具體的存在形式。本人的家校羣,在孩子小學階段是QQ羣,初中階段,學校用釘釘羣溝通家校,小學和初中,家長用微信組建沒有教師參與的家長羣。這樣做的好處是,家校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彼此都有了相對自如的空間進行討論。家校羣多用於接收學校信息,家長羣則可以更加開放地討論與教育相關的多元話題,可雜,可精,可多,可少。在家校之間,則由家委會搭建家校溝通的橋樑

每個班都有家委會。坦誠地說,並不是每個家委會都能恰如其分地發揮職能。家委會的組建本來就是自發的,老師在其中只發揮很小的作用。家委會本領如何,是否有效或者反之,大概率取決於這個組織,其成員的個體才能、行事方式、團隊結構、組織形式等。而這些是無法在家委會組建之前進行事前考覈和反覆演練的。換句話說,光有一腔熱情並不能很好地完成家委會使命,有時候反而因爲過度的熱情導致家校、家長的矛盾滋生。這類例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礙於篇幅此處省略。家委會,應當把握原則性大事據理力爭小事不折騰,日常事少折騰的理念。不折騰家長,也少折騰自己。當然,那種以加入家委會換取某種利益交換的情形,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一個朋友說,他最近因爲剛上初一孩子的作業搞的嘴角起泡,夜晚失眠,精神不濟,對此我感同身受,我又何嘗不是這樣。身爲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所謂的“眼不見心不煩”的,這是家長職能所在使命所在,或者說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