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差卡關 環團反轟圖利財團

核四公投領銜黃士修(右二)27日參加「青年抗暖大遊行」時指出,民進黨廢核主張和歐盟明示「綠色政綱包含核能」背道而馳,是根本上的邏輯錯誤。(李柏澔攝)

經濟部「六大供電計劃」,其中興達、中火、協和等3電廠機組改建卻因環差程序卡關,對此,環保署表示以氣代煤的環境爭議較小,開發單位若準備充足,要通過環差並不難。不過,環團人士認爲,所謂滾動式檢討應要端出好政策,而非向財團靠攏,反問政府「該髮夾彎時爲何又不髮夾彎了?」

環保署指出,興達、中火、協和3電廠,分別是燃氣機組改建、機組新建及電廠更新改建,與原計劃不同,應要考慮環境差異程序,也就是所謂「環差」,所以沒有環評「卡關」的問題

天然氣代煤 環署認沒問題

環保署表示,變更都是以氣代煤,相較於燃煤發電,碳排大幅減少,環境爭議也會較小,只要開發單位遵守環評規範並履行環評會議上作出的環保承諾,基本上「要通過環差不會是問題」。

不過,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表示,政府目標2025年燃氣發電佔比要到50%,那就只能在既有電廠不斷新增機組及改建電廠下功夫。但以大潭電廠爲例,2017年8月,因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導致600萬人受到影響,凸顯大型電廠並非一定好的危機,應要減少大型電廠、轉型社區型電廠纔是。

經濟衝擊環境 環保應優先

至於經濟部說會滾動式檢討因應,潘忠政指出,這句話應是要滾動出永續發展的好政策纔對,不是永遠都滾動爲有利財團而犧牲環境,「說白了就是財團治國。」

不該再延役 犧牲居民健康

他說,現在政府追求的「國安」只是經濟上的國安,就是要有電。但根據環境保護規定,若經濟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時,應以環境保護優先,如大潭三接或是協和四接,「但政府在該髮夾彎的時候卻又不髮夾彎了。」

臺灣環境公義協會理事長洪正中表示,目前再生能源供應不足,國內發電還是以石化燃料爲主,以協和電廠來說,經濟部能源局表示3、4號燃油機組將延役2年至2026年才除役,附近民衆就要再多承受2年空污,無論是重油還是柴油,石化燃料發電時污染度都很高。

他強調,政府應加速期程更換爲燃氣機組,希望不要再有任何燃煤與重油機組延役,否則對居民健康是種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