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規模經濟不再是鐵律 清量、靈活生產成爲世代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爆發,也爲企業帶來結構性的大改變。(圖/pixabay)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導致社交距離與地域封鎖,重創企業的運行,而中小型企業因資源調度受限,更考驗其風險應對能力。但以另一層面觀察,疫情也使小平臺靈活有彈性的優勢顯現。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數位經濟負責人劉鏡清指出,在AI、IOT等科技的驅動下,「去規模化」是不可逆的趨勢,規模經濟不再是鐵律,輕量、個人化、靈活生產成爲新世代重點。
此次新冠肺炎則成爲加速改變的新觸媒,訂單需求趨向少量多樣,生產基地也將更分散,如何運用科技增加生產效率,提高訂單達交率,並控制成本,成爲企業發展焦點。
劉鏡清表示,COVID-19期間,許多產業都正經歷重大變革,如此快速去規模化的情況更是幾個月前始料未及的,而有四項產業變化更爲明顯:
一,醫療照護:近年醫療科技公司利用AI技術和行動裝置減少病人進出醫院的頻率,醫療照顧不再僅限醫院或診所,這即爲去規模化的一種。以去年在美上市的健康管理公司Livongo爲例,Livongo主要協助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進行健康管理、病況追蹤,例如將血糖儀連結雲端,隨時掌握患者的血糖資訊,並進行監測分析,如有異常值將有專業醫療人員及時處理,儘量避免病情惡化進入醫院,大幅節省醫療開支,提供成本較低且個人化的方式管理病情。
另外, Nuvo公司利用AI穿戴式裝置協助孕婦檢測胎兒的健康情況,讓孕婦不用疲於奔波醫院。過去預期這些遠距醫療的去規模化效果需要5至10年纔會展現,但疫情期間進出醫院不便也不安全,尤其有些地方的醫院人滿爲患,這提高了顧客使用遠距醫療的意願,一旦習慣新模式,就難以返回舊有模式,虛擬健康照護便容易成爲主流。
二,教育:疫情催生學校和企業對於線上課程的需求,讓國內外各種線上教育平臺,及相關互動服務APP趁勢而起。
雖然遠距教學與實體課程的體驗有些落差,但仍讓許多人反思線上教育這樣較靈活且低成本的教學方式,是否能成爲未來教育產業的新選項。
三,製造業:過去製造業發展倚賴規模經濟,大型工廠量產相同產品,但面對現今少量多樣的訂單趨勢,工廠會如何轉變?劉鏡清分析,3D列印技術將改變製造業樣態,未來對工具機的需求將下降,同時降低各式零件的售價。
雖然現在3D列印尚未廣泛取代傳統制造模式,阿姆斯特丹的3D Hubs公司利用雲端技術建立3D列印機的網路,只要透過軟體傳輸,即可在客戶附近生產無須模具並減少運送成本,他們認爲「可以將機器放在1000個不同的地方時爲何還要將1000機器放在同一地方?」,這是去規模化的新服務。
此次疫情是個契機,讓大家看到3D列印的應用潛力,例如全球關鍵醫療設備,如面罩、呼吸器等大缺貨時,愛爾蘭利用3D列印生產呼吸器,香港理工大學實驗室利用3D列印製作出防護面罩支援,3D Hubs也計劃利用醫院附近的3D列印機協助製造醫療相關產品,3D列印也正走入臺灣製造業,其應用也從塑膠件延伸至金屬件。
▲後疫情時代,規模經濟不再是鐵律,未來去規模化、彈性與個人化服務更趨主流。(圖/記者李毓康攝)
四,商用不動產:疫情帶動遠距工作的發展,省去通勤時間、良好的視訊會議體驗、資料上傳雲端,科技工具使辦公室去規模化,甚至虛擬化,而當疫情趨緩時,將有多少工作會維持遠距?這在一些歐美企業間形成討論,值得後續觀察。
劉鏡清認爲,在各地陸續解封后,人羣再度聚集,實體的醫療、教育、辦公需求會持續存在,但在經歷此次疫情之後,去規模化、彈性、個人化服務必定更趨主流,改變產業及消費面貌,企業不得不重視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