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只聽父母的話沒辦法讓孩子學會負責
●洪仲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牀組畢業,領有臨牀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牀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他坦承是他的錯,談戀愛時只感覺她小鳥依人,照顧她很有成就感。愛情還在的時候,她的糊塗是一種可愛,她的傻氣異常動人。可是這些特質,在婚後,就開始變質…,她對於做家務特別沒動機,凡事喜歡拖,帳單常因此過期。她只做她有興趣的事情,所以她生活中排滿了休閒娛樂。
本來,他覺得他擔得起,也就讓她過這種夢幻的生活。沒想到同樣的休閒重複久了也會膩,所以她不斷升級,金錢的需求也就逼近了他的極限。他是直到這個時候,纔算看到了棺材掉了淚,知道自己太天真,以爲愛能改變一切,婚姻要有很多現實條件來支撐,像是配偶能不能擔起責任。有一天,他趁他丈母孃來的時候,請教這段婚姻他該怎麼辦?
沒想到,丈母孃表面上罵了她女兒幾句,最後還是站在她女兒這邊。要他在工作上繼續「爭取好表現」,學習滿足她女兒的需求,這纔算盡了一個丈夫的責任。他這時才醒了,原來這一切從他太太的原生家庭就開始了。丈母孃差不多一個月來他們家兩次,每次來都是塞滿冰箱、清潔整頓。所以用一種很奇怪的說法,是他的太太,部分角色是由丈母孃扮演。
他太太不喜歡回孃家,因爲丈母孃會一直念她,像是念她不做家務,很多身邊的事也不順手處理。但念歸念,她太太照樣不動手,丈母孃就什麼事都自己撿來做。嘮嘮叨叨的,孃家的氣氛很不好,所以他太太都待不久,後來就變成丈母孃來他們家。丈母孃來他們家也是一樣的風格,邊念邊做,她女兒也無動於衷。但丈母孃似乎有一種享受,好像她很被需要,好像她女兒沒有她就不行!
聽說以前他太太只被要求照顧好分內的課業,他太太以前也很聽話,是個乖寶寶,也都考到父母要的成績與學校。連選擇科系與就業,都要照父母的意思,她也沒太大反抗。
所以當初結婚有了新的家之後,他太太整個人突然變得很輕鬆,幸福肥也越來越明顯,他原先對於自己有能力給予另一個人這種釋放,感覺像做了善事。尤其能用結婚脫離原生家庭,好像拯救了一個人脫離苦海深淵一般。但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她依然喜歡輕鬆過生活,以後還想要更輕鬆。與其說「輕鬆」,不如說是「懶散」,這形容詞就是丈母孃的用詞,因爲幾乎看不太到責任感。
一個人要學習爲自己的人生負責任,首先得要有「選擇」。像是除了課業之外,孩子也能選擇其他的活動,人際、科系、職業等等,都要給孩子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間。因爲有選擇,纔會有不同的回饋,孩子接下來就要學着承受自己選擇的結果。如果把孩子的生活窄化成只要好好唸書就好,會讓孩子失去了很多探索自己的喜好,以及爲自己負責的機會。
尤其以做家務來說,對孩子而言,那就是相當重要的生活教育機會。對於培養孩子自制、自律的心理素質,這些能力說不定比把書讀好還更能影響孩子的前途。
孩子得要反覆經歷:自己做了什麼選擇?要承擔什麼樣的結果?
那種邊念孩子,又邊幫孩子收拾的傳統做法,可以說是剛好教孩子不用爲自己負責。而且嘮叨常常不會只是嘮叨,裡面使用的語言,常會有恐嚇、威脅、責備、批評、否定、撤回愛,長久來說,這真的會讓人喪失動機,大腦會自動化地想辦法讓神經系統對這些言語麻木麻痹,因爲要保護自己免於痛苦。這些負能量長期圍繞在孩子身邊,孩子長大了會成什麼樣?
進一步來說,當「孩子的問題」,只要一拖、一皮,就可以變成「他人的問題」,幾十年下來,就可能養成習慣,然後習慣成自然,變成一種個性。如此一來,一個人可以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只要視而不見、忍一下,會「突然」有其他人看不下去,自動扛起來。
對我來說,即便是教養風格偏向寵溺的家庭,也不是對孩子完全沒要求。有可能是父母難以堅持,常自己說過的話,自己打嘴巴。對於傳統父母來說,孩子不聽話,父母多少都會念幾句,但行爲與行爲後果之間的關係不一定對着孩子好好地釐清。可是這些碎碎念,常又激起孩子比較強烈的情緒,這使得某些父母就此退讓,曾跟孩子提過的協議便當成雲煙。
有些經典的句型,我們可以拿來自省:
「你看你,又拖到沒時間了齁,你完蛋了你…(以下省略一千字)。好啦,這次我會幫你,下一次你再拖,你就給我試試看!」
「你不要在那邊給我發脾氣,你看看你這是什麼樣子,自己做錯事還敢耍流氓,沒出息…」
「誰叫你這麼自私,叫你做的事你都不做,以後去做乞丐最好…」
以前的父母,很常使用侮辱性的字眼對待孩子,教養風格容易擺盪在過於嚴厲與寵溺兩端。不溫和,也不堅定,常常父母擅自給了孩子規定,沒有經過討論,孩子做不到就是錯。這種教養之下的孩子,自我形象也很容易坑坑巴巴。如果孩子悲傷難過,大人不耐煩,還會落井下石,再罵孩子一頓,「我早就跟你說過…」。然後父母覺得自己過分了,又會默默地放水,模糊原先的要求。
現代的父母,相對願意找孩子討論,也知道生活教育的重要性。願意採用比較一致性的教養方式,語氣溫和但重視原則,捨得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爲的結果,知道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下列這些互動方式,可以參考,並且使用自己習慣的語氣再說出來:
「現在已經是上牀時間,請把東西收起來,你明天得要自己面對老師。不過,爸爸相信你有辦法自己跟老師說清楚!」
「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所以很生氣,如果是媽媽沒得到也會生氣。下次你如果按照我們的約定,還是有機會的。」
「很可惜,你沒把事情做完,等你收完之後再來吃飯…」
對我來說,教養很難做到完美,很多大人本身也都還在學習。缺乏自律能力的大人其實沒那麼少,自己欠缺的能力,就很難教給孩子。教養,本來就是大人跟孩子攜手一同成長。以前沒建設好的,現在透過自我教育,還是能夠多少補回來。負責任如果學不會,想要愛人,就還有得學!
熱門推薦》►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爲什麼要讓孩子爲自己負責任?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