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教導孩子「能先把話講清楚嗎?」

▲真誠是信任基礎家人之間,沒有真誠,難以親密連結。(圖/示意圖/pixabay)

洪仲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牀畢業,領有臨牀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牀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社羣網站上看到某位朋友動態,想起她以前說過的一段趣事。她很有心,也覺得想要在育兒路上,藉這個機會充實自己,所以她花了不少時間上情緒課,還當晨光媽媽學校教其他孩子

當然,她也把這一套用在家裡兩個孩子身上。不知道爲什麼,他們兩個就是會找一些小事彼此鬧得不愉快,然後常要她來主持正義。

有空時候,會好好帶着孩子們演練一下衝突解決的過程。先把每個人理解的狀況說一遍,一方述說時,另一方就傾聽;事情跟心情都要說,每個人的期待也要講出來—畢竟,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常來自於期待與現狀的落差,知道落差有多大,我們才知道其中的空間要花多少力氣去填上…。

其實不少人不會溝通,或者不想溝通,常常講到一個點就講不下去,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敢明明白白說出自己的期待。不只是講清楚之後怕被拒絕而感到難堪,也可能是隱隱然知道,自己的期待不合理,又不想消化自己的內在情緒,就藉着發脾氣,要對方來處理,順便發泄,看有沒有辦法讓自己好一點。

「來,我們先把話講清楚…」

這是她處理孩子們之間的衝突時,很常說的一句話。不只是她自己以身作則,連孩子從小就練習對自己坦承,知道有負面情緒或念頭都可以,只要不傷人傷己就不是罪過。真誠是信任的基礎,家人之間,沒有真誠,難以親密連結。

她常常釐清孩子們的期待,以及期待無法達成的失望與挫折。然後,大家進一步腦力激盪,共同尋找可能的解決辦法

有一陣子,她特別忙,心力交瘁,真的沒有時間心神再去跟孩子們好好走過這個過程。於是她很坦誠告訴孩子自己的困境,請孩子們按照以前的方式試着自行處理,然後再把結果告訴她。

那一段時間她真的活得心不在焉的、恍恍惚惚的,也都不確定孩子們到底有沒有把處理衝突的最後結果告訴她。她以前做的功課有幫上忙,勉強支撐着自己一天過完再過一天,她常常給自己鼓勵,告訴自己現狀沒想像中的那麼糟,生活很不容易,她已經盡力了…。

不知道是不是雨過天晴的關係,她慢慢回覆了活力。等到她再「醒」過來,能好好觀察孩子們的互動時,她突然有一種愧疚感,她不知道有多久時間沒有好好關心他們了?

於是,看到他們似乎爲了一件事,講話比較大聲的時候,她靠了過去,想問一下是發生了什麼事?

「媽,妳不用來啦,我們還沒把話講清楚…」、「對啦,我們講完再跟妳講啦…」

哈哈哈,她心裡大笑着,又稍微有意識地深呼吸了一下,因爲眼淚差一點飆出來。孩子們長大了,會靠自己處理問題、和諧相處,也懂得體諒她,即使前一段時間沒有多少能量放在「媽媽」這個角色上。

她有一股衝動想要抱住他們,但又知道得要剋制自己。因爲他們還在把話講清楚,還在學習彼此理解共好,還在演練媽媽長久以來的教導。他們在忙,她也要學着尊重,即便是父母的情緒也不能理所當然地凌駕於孩子們之上。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就是有內疚、有感動、有欣喜,還有一種失落。這種失落是,原來孩子們對她的需要,又少了一些些。當然,孩子更獨立了,更能爲自己負責,這同時讓她感動、欣喜。

爲自己負責,願意坦承自己在人際困境中的責任,而不是一昧地怪罪別人。這種修爲,很多大人都做不到,何況是孩子呢?

這讓她想起當初上情緒課的初衷,在我們的文化裡,對於情緒教育相當忽視。結果情緒一來,連自己都搞不定,然後把問題丟給別人,或者直接一拍兩散,連負責任都有困難。

不過,她也明白,如果不是足夠幸運,有這兩個孩子的體諒,她說不定不只沒辦法當好媽媽,還可能會在心力耗竭的時候傷到他們。後來,孩子們沒來找她,她倒是主動詢問,問題都解決了嗎?

孩子們老成地說:「沒事啦,話講開就沒事了…」

他們似乎對於能靠自己解決問題,然後在媽媽面前講出這種話,感到很驕傲。她心裡偷偷想,他們一定不知道,她在心裡爲他們驕傲,或許高於他們的驕傲有一百倍以上。

很多大人,連話都講不清楚,更不用說能把話講開,不是嗎?

熱門推薦》►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爲什麼要讓孩子爲自己負責任?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