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南海問題、亞太博弈 中國的應對(劉星)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12日造訪五角大廈,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爲他舉行歡迎儀式。(美聯社)

4月11日,美日菲三國首腦將在華盛頓召開首次三邊峰會,根據日媒報道,其間三方有可能會商討諸如日菲防務合作升級、日本是否會以正式身份參加年底的美菲聯合軍事演習、美日菲在南海聯合巡航等加強安全合作的具體措施,至少對外宣示加強三方防務合作的大方向應已十分明確。

結合去年首次召開日美韓三方首腦峰會以及日美澳印四方會談也在大造聲勢,一個以美國爲核心、或以日美同盟爲基礎的多邊安全框架的雛形正在形成。毫無疑問,南海局勢的緊張爲這種多邊安全框架的形成提供了「合理性」,但的確又可能加劇這一地區的軍備競賽和軍事對峙的危險性,同時也必然會增加中國的安全成本以及周邊安全環境的覆雜性與不確定性。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美國主導打造多邊安全框架表明美國短期內將南海視爲中美間重要的戰略博弈場,以及對中國將藉助鞏固在南海的優勢地位並以此作爲進一步加強在南太平洋影響力的戰略擔憂。

而美國的戰略取得一定進展則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南海各聲索國的態度,中國日益加強和鞏固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肯定會導致南海相關各國的疑惑、焦慮甚至牴觸。如果本國能力有限,那麼「抱團取暖」、「綁定」域外國家制衡中國的對抗性方向是可預測的。但僅有對抗更易導致衝突,恐怕利益相關各國並不希望看到玉石俱焚的局面,因此對話依然是目前必須的選項。參與美國主導的多邊框架(程度各不相同)對衝中國,同時穩定對華關係避免孤立中國或是這些國家「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在堅持原則的同時或許也應對以下細節因素予以關注。

1、這次中菲爭端中,菲律賓方面幾乎採用全程直播的方式,通過國際媒體等逐步塑造着弱者和勇者的形象。鑑於在「大國」與「小國」的爭端中大國的堅持往往會被視爲強硬甚至霸權而更被賦予負面印象,中國在國際輿論不太可能獲得優勢。

2、在西方挑起南海問題話題時,經常會渲染南海的「中國加勒比海化」和「內湖化」,中國在這一地區的任何舉動都會被套上這個定義的枷鎖,從而使中國處於道義上的不利地位,如何對此加以理解、是否需要「解套」,或是影響到此後中國南海政策的關鍵議題之一。

3、與商業糾紛、貿易摩擦等不同,領土爭端與國內政治的關係更加緊密,哪一方都因牽扯到核心利益而很難甚至無法讓步。目前雙方還處於執法船而非軍隊的對峙狀態,保持着總體上的剋制,但是否應避免事態升級應予以更爲整體性的考量。

南海問題、中菲爭端或許是圍繞東亞地區是否仍可維繫和平與發展之大局的各國外交、安全戰略的試金石,各方博弈或會日益激化,需要更多的外交智慧、各方之間更爲明確的安全共識和涵蓋面更爲廣泛的地區安全機制。

歷史告訴我們,戰火有時會因爲偶發事件爆發,也會因爲各種難以預測的相互作用而不以決策者意志爲轉移逐步升級直至失控,防患於未然依然應是各方的首要目標。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沿海地區彙集了朝鮮半島問題、中日東海問題、臺灣問題以及包括中菲爭端在內的南海問題等重要的安全風險。

面對美國竭力將這一條線的各種爭端視爲相互關聯的問題羣並搭建多邊框架以一體化應對的動向,是「全面出擊、各個擊破」,還是對目標進行優先排序、得失計算並靈活應對,進而言之是否需要進行方向更明確、可以整合各種外交目標的戰略思維,對中國的外交和安全決策可謂重要的考驗。(作者爲日本山梨學院大學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