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新護國神山—量子電腦蓄勢待發(徐作聖)

全球已有16個國家將量子科技列爲國家發展計劃,光是2021年就投入225億美元的經費。圖爲德國首臺量子計算機。圖/中新社

除了疫情及烏俄戰爭的影響外,在數位匯流及數位轉型的壓力下,臺灣經濟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在VUCA全球環境中下一代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面臨嚴峻的考驗。由於元宇宙發展及智能科技普及,算力及演算法提升是強化整體競爭力的手段,而新興的量子電腦及周邊相關的半導體配套技術就成了產官研共同的關注焦點。(注:VUCA係指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

雖然政府提出了5年40億預算來推動量子電腦的發展計劃,但由於量子電腦產業生態尚未形成,市場應用也屬早期開創階段,故策略性的規劃是必須的。在「歷史必然重現(History Repeats itself)」的信條下,產官研積極參考、分析、複製過去電腦產業發展的軌跡,希望能夠有效創造臺灣另一「護國神山」產業。

在最近一個研討會中,有電子專業學者指出:現代量子電腦的產業結構跟1950年代IC半導體及了Mainframe Computer(大型主機電腦)的演化過程相類似,此一概念讓臺灣電子產業精英充滿希望,似乎有機會在量子計算領域重新複製過去的榮耀。

上述「量子電腦與50年代半導體及Mainframe Computer相似」是從「算力」及工程技術角度去評估兩者之間的異同,但從整體電子產業的結構面及市場面來看,這個結論似乎是一個比較片面的觀察。在1950年代,電腦業的霸主是IBM,其主機電腦是中央集權管理、全方位軟體、硬體、產業鏈通吃的「全」系統解決方案;而半導體產業則是寡佔、垂直整合的產業。這些產業都是靠「大型」內部組織整合及策略來達到各自獨佔或寡佔的目標。若從「產業分合」的角度來分析,1950年代是中央集權的「合」,而2020年代智能技術及元宇宙當道講的是分散式的「分」,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後者是全球縱橫運籌帷幄、外部結盟分工、創造槓桿運作的年代。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也是靠1990年代後全球垂直分工而茁壯(在美國Intel、微軟、IBM等企業主導下),而臺灣個人電腦的分工、代工組裝也兼品牌經營,但跟1950年代垂直整合Mainframe Computer及半導體的產業結構截然不同。在智能計算及智能經濟發達的年代,量子計算的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多對多」技術專業化及產品客製化是智能產業的必然趨勢,而「演算法」與「算力」的交互應用是展現智能競爭力的主要來源,近來新興的Algorithmic Business(AB)就是典型個案。在智能經濟中,主導、協調中央集權式的應用面及市場面的分工(如元宇宙)將逐漸取代技術面的垂直分工。若說臺商過去由美國產業主導的全球垂直分工局面所獲取經驗可用於未來的量子計算或量子電腦產業,這中間的連結未免顯得薄弱,優勢也難以複製。

在產業分合轉型的過程中,全方位國家面、產業經濟面、技術面來審視產業的開展是必須的,世界局勢瞬息萬變:The future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前瞻思維是未來成功的保證,歷史不必然會重演,但其組成元素重新部署組合更是智能社會的重要動力,主事者更要以全方位的思維模式來經營新興產業的未來方向,這便是「策略規劃」的真正意義。

(作者爲陽明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