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供應鏈脫鉤 新內閣的挑戰(徐作聖)

供應鏈。(示意圖/中新社資料照)

2023年將是起伏動盪的一年,春節前就有報導指出供應鏈脫鉤的危機,地緣政治也朝「去」全球化、「去」自由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資通訊硬體及消費系統產品的供應鏈代工行業。因應此一大勢,雖臺商各有盤算,但「會作事」的政府「束手無策、不作爲」則令人不解。

2023年臺商的佈局必須同時兼顧紅色供應鏈及供應鏈脫鉤的雙重威脅,面對供應鏈脫鉤及先進品牌大廠「養、套、殺」的操作,臺商因應之道呈現兩極化的發展:部分企業選擇留在大陸深耕技術創新/內需市場並另謀其他海外發展的機會;另外也有部分企業計劃選擇跟進腳步,外移東南亞以規避供應鏈脫鉤的威脅,繼續移地從事代工的業務;前者屬「前瞻創新、深謀遠慮、長線佈局」而後者則顯得「成本導向、保守謹慎、墨守成規」。

製造業與智能科技融合轉型的呼聲再度浮上臺面,在數位匯流及智能的環境中「供應鏈」與「產業鏈」的更迭也將隨外部環境而有所更動,但諷刺的是,臺灣官員不但產業鏈、供應鏈搞得含混不清,甚至不知道有那幾種智能技術能夠真正幫助廠商在脫鉤的局面中重生。

產業鏈及供應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屬於經濟學領域。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產業鏈垂直整合是最主要的經營方式,也就是錢德勒資本主義(Chandlerian Capitalism)的實踐,企業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卓越、市場營銷、組織治理等。在資本主義大國邁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外部化、部分整合(Taper Integration)、內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供應鏈」的說法,理論上是以本身產業鏈基礎國際化,結合當地資源作更有效率的運作及成本管控,但事實上這種供應鏈操作模式具有高度剝奪主義、殖民主義的色彩。

1980年代自由主義推動了全球化、自由化的發展,基本上延襲了德勒資本主義的操作模式,資通訊技術的興起使得供應鏈的分工、優化更加細緻。2000年以來,數位技術及Web2.0網路的興起造成新一波的轉型風潮,製造業在「數位化、服務業化」的過程中,中央集權式的「平臺經營」普遍用於提升效率及資源/數據操作、管理的基本模式,供應鏈管理(SCM)以及客戶關係管理(CRM)形成舖天蓋地的網路結構,更進一步主導着全球分工的情勢,形成另一種形勢的殖民剝奪主義。

脫鉤困境的解決之道在於製造業/智能技術的「融合轉型」,也就是從「供應鏈管理」的經營模式轉型成爲分佈式、虛實融合/軟硬共治、發展微型產業羣聚鍾或簡稱奇點羣)、「超智能演化」等商業模式,逐漸轉化化成爲區域化「產業鏈治理」,也就以製造業爲主、智能科技爲輔「融合轉型」方案的落實。

從宏觀產業面的角度來看,「融合轉型」不但可以解決供應鏈脫鉤的問題,更有機會重塑臺灣產業「創新文化」的內涵,也就是:以「知識體系」爲科技哲學思維及產業創新的「定調工具」、以「技術系統」組織產業「創新文化」內涵與技術應用藍圖。前者是科技的「人文關懷」,代表了文化的自信、領導力及開擴胸襟、旺盛的企圖心及使命感、前瞻思維、宏大願景,也就是本身獨特的「知識體系」;而後者是科技的「產業化落實」的模型框架,是技術創新能力、研發體系連結、技術水準及垂直鏈/水平市場面多元化創新能力的描繪。

全球產業局勢丕變,在此危機存亡之際政府應責無旁貸擔負起輔導及協助的責任。「融合轉型」方案牽涉到網路創新的活動,故應是新成立的數位發展部的業務範圍。2022年,數發部成立了產業署,說明政府重視數位科技在產業創新上功能性的影響。

新春伊始,新閣揆任命已經發布,我們期待新閣揆能提供更大的能量來協助廠商渡過目前的困境,相信政府積極介入協助融合製造業代工及智能資訊業將可創造一個雙嬴的局面。

在數位發展部的「超現代命名」的業務中,當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語焉不詳地向媒體解釋「奇點」的同時,數發部在發展吃喝玩樂、娛樂遊戲平臺、公部門數位化、資安管理等項目的閒暇之餘,是否也可以多關心製造業/智能科技「融合轉型」的課題?如此幸甚!

(作者爲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