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官員需要科技領導力(徐作聖)

科大將開辦STEM領域學士後專班,增加半導體及資訊工程領域人才。(羅浚濱新竹傳真)

臺灣去年的「疫苗危機」與今年的「蛋蛋危機」持續發酵,雖相關官員下臺仍無法平息。社會普遍質疑官員的專業能力,但真正該檢討的是:政府高層或政務官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能力及領導力才能帶領國家永續發展、持續進步?

臺灣近半世紀以來,政治制度雖然模仿美國,但產業發展另有一套「儒家」資本主義的模式:政府直接介入產業發展,也就是當年工程師治國的盛況。在李國鼎先生的專業堅持與領導下,政府1980年在新竹成立科學園區,廣招專業人士回臺,促成臺灣今日護國神山的榮景,至今仍是津津樂道的故事,同時也是歷任政府的樣板及宣傳工具。

組織領導力技術專業的成分一直是管理學者關注的焦點。美國Intel公司在會計專業的Bob Swan 領導下被宿敵超微公司(AMD)超越,後換上電子專業的 Pat Gelsinger 才穩住局勢。另外,美國企典範通用電子(GE)也在Jack Welsh強大技術團隊退位而由「純」管理團隊接手而痛失全球領導地位。

另外,2023年陸續訪臺的人工智能GPU晶片領先廠商中,輝達的創辦人黃仁勳有着創業者的熱情活潑與強大的企圖心,而超微總裁蘇姿豐則有專業經理人的沉穩內斂和工程人的務實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未來在AI領域的競爭也令人期待。

事實上,臺灣大部分的高科技企業都是技術專業人負責經營管理,但近20多年來政府部門中多法匠當道。由於政府長期介入產業的發展,法匠當道不但科技發展亂了套,戀屍矽谷、「人多好辦事」、「產學國家隊」等綜藝式創新與嘉年華會式活動充斥,護國神山「複製、再造」淪爲口惠不實的口號,高科技轉型也顯得籌莫展!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組織的領導力主要有兩大類型:「職業經理人」(Special Generalist)或「專業管理人」(General Specialist)的區別,前者負責領導組織「治理」、執行策略方向、企業內外相關的「一般性」事務等,後者則專精於組織「管理」與執行、規畫策略、技術前瞻創新、產品行銷策略規畫等「專項事項」。

另外,根據策略管理的文獻,科技產業領導力有三大層次:前瞻視野領導者(Visionary)、政策治理者(Bureaucrats)、政策執行者(Technocrats)。在萌芽型產業中,領導力着重在前瞻方向的訂定,執行策略管理更多於組織治理的工作,故產業相關的技術細節必須熟稔,「專業管理人」領導力優先,專業能力吃重;在成長型產業中,領導力聚焦在特定工作的執行,「職業經理人」或「專業管理人」都有各自發揮的空間;在成熟型產業中,錢德勒經濟及組織治理是經營重點,故面面俱到的「職業經理人」更能勝任。

政府官員的領導力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目前內閣政務官的組成幾乎不見具備產業經驗或科技知識的「專業管理人」或「前瞻領導者」的身影,除了法匠不及具科技背景的官員外充斥在各個部會外,還有「超多」二級局處首長也不具相關專業知識,甚至已逐漸漫延到法人研究機構中。

或許有人以爲專業知識並不重要,但非專業的政治強勢介入正是臺灣目前經濟困境及問題之所在!在政府直接介入的「儒家式」經濟發展模式中,其經營管理及領導力塑造必須依賴長期的專業經驗與執行力,而這不是「非專業」、毫無產業經驗的官員或政客可以輕鬆勝任的!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千年智慧值得參考。

臺灣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必屬萌芽新興產業,專業知識與領導力至爲關鍵,如氫能、碳捕獲存儲再利用(CCUS)、量子計算、精準醫療、低軌衛星通訊、節能減碳/ESG治理、超人工智能、先進材料與能源技術等。專業知識及領導力能提升政策的品質與效率,政府必須在「專業管理人」和「職業經理人」中有所取捨,在動盪的全球產業環境中掌握先機!仿美媚日不足取,創新更要靠自已,不可不慎。

(作者爲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 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