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臺海政策微調?(李慶平)

美國現階段並不願意看到臺海有戰爭的可能性。(達志影像)

2004年4月21日,《中國時報》駐華府記者劉屏報導,美國聯邦衆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針對《臺灣關係法》實施25週年舉辦的聽證會上,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凱利在書面證詞中指出,美國信守《臺灣關係法》的承諾繼續奉行「一箇中國」政策,並信守與中共間的三項公報。並表示,美國不支持臺獨,也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我們認定的現狀」,也就是中國不可以對臺動武,臺灣應審慎處理一切與兩岸關係有關事物。凱利並表示,美國希望避免戰爭,從而保障臺灣的民主,也促使中國大陸朝向正面發展,但「美國捲入臺海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非常高,美國總統知道美國人的性命可能有風險」。

凱利重申依《臺灣關係法》,美國會履行並協助臺灣自衛以及雷根總統六項保證,但不要解讀美國支持爲空白支票而拒絕對話,他說明美國支持臺灣的民主、繁榮、安全,對外關係等,但「我們不支持臺灣獨立」,「片面獨立可能招致中共魯莽的反應」,「可能毀滅許多臺灣已擁有的,也摧殘了未來的希望」,「有關臺灣打算修憲一事,美國的支持是有限的。」

這是2004年4月陳水扁第二任執政初期,美國的基本對臺政策,也是雷根、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總統所執行的政策。因從1980年代到2015年這段時期,美國對大陸採取的是接觸及模糊政策,期望中國大陸與世界接軌。其重點是希望一方面運用中國大陸來對抗蘇聯,到911事件後的反恐戰爭及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更需要與中國大陸的合作。

2000年左右,美國與中國大陸皆開始警覺中國大陸逐漸的崛起,帶來兩國之間各項複雜的矛盾,但皆因美國在阿富汗,中東用兵及2008年金融危機,暫時把與中國崛起的矛盾壓下來了。歐巴馬總統第二任時,已着手重返亞洲的佈局。但此時中國大陸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三大軍事強國,世界第一大工業生產國以及潛在的大陸內需市場。中美之間的世界兩強的矛盾,終於浮出了水面。

2016年川普總統執政,由於美國的經濟衰退, 失業增加,和大陸對美國的貿易有大量的順差,美國開始180度改變以往美國的政策,將接觸改爲嚇阻,對抗。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無論在經貿、金融、科技、關稅、教育、文化及國防各方面皆採取對立,嚇阻,對抗的局面。在臺海問題上,由模糊走向清晰。

美參衆兩院通過了各項友臺的法案,提供臺灣大量的軍售,視臺灣爲對抗中國大陸的前沿戰略據點,再加上蔡英文執政不承認「九二共識」, 使兩岸失去了互信的基礎,並在臺灣內部推動「去中國化」,將中華民國改名爲「中華民國臺灣」,企圖改變臺灣現狀,導致臺灣海峽進入空前的尖銳對立。

美國爲維持其在遠東的利益,從嚴格的制約臺海兩岸和平局勢,用冒進的方式,以自由航行爲名,美國海軍軍艦巡弋南海,臺灣海峽及釣魚臺鄰近的海域,甚至進行海上軍演。也使中國大陸海軍在南海,臺灣海峽,釣魚臺海域及東海也進行軍演,並用各式的戰機在我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東南空域,甚至過臺海中線,軍艦也環繞臺灣鄰近海域進行巡弋。緊張局勢,從2016年至今有增無減,是1949年以來,除了1958年八二三炮戰,目前是臺灣最危險的時刻。

2021年美國拜登總統執政,經過一年的對五眼聯盟,歐盟及日本,印度的佈局,兩次與中國大陸習近平主席通電話,一次視訊會議,拜登總統對中國大陸的戰略已逐漸呈現,即競爭、對抗與合作。雖比川普總統時期的政策有所緩和,但圍堵中國大陸崛起的政策沒有改變。

在臺海問題上,美國現階段並不願意看到臺海有戰爭的可能性,但售予臺灣有足夠的防禦武器並未停止,同時期望臺灣當局能自行解決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矛盾,並進行建設性的對話。雖美國務卿布林肯12月初仍認爲大陸若以武統臺灣,可能稱之爲「災難性的決定」,堅稱美國將確保臺灣擁有「自衛手段」。

2020年至今,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局勢,由於《人民日報》社論未出現「勿謂言之不預」的字樣,因而尚未進入正式警告。民進黨執政當局與大陸當局尚有化解危機的機會,畢竟臺灣民衆大部分是希望維持現狀,而臺灣的年輕人也不希望打仗。因此政府各涉陸部門負責人應謹言慎行,而非煽風點火。中國大陸當局現階段對臺政策仍以「和平統一」爲主軸,如何化干戈爲和平,是蔡英文政府當務之急。(作者爲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