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德統一對兩岸的啓示(李慶平)

兩德統一文件。(維基)

1990年10月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宣佈和平統一,是當年歐洲重大事件,改變了歐洲的格局。但東西德能夠統一,不得不歸功於西德總理科爾。

西德科爾總理是東西德統一的靈魂人物,他對兩德統一的進程,是掌握全局,並且每一步驟皆非常的細緻。

東西德能夠統一有下列的條件:

一、西德謀求統一,而東德人民有強烈統一的願望。

二、二戰以後,分裂的德國是國際體系的安排,對美蘇兩大集團皆有利。但科爾總理說服了美國老布希總統及蘇聯戈巴契夫總統,新的統一德國是東西兩大集團的樞紐。

三、西德政府準備了充分的資金,提供東德人民的需求,支助蘇聯,及戈巴契夫總統的需要。

四、西德政府與東德、蘇聯政府多層次的談判,做了適當的妥協、犧牲,並負起統一後的國際責任。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當日13萬東德人進入西德,引起全世界西方陣營的狂喜,德國政府認爲這是德國統一邁進了一大步,但也意識到後面的進程是非常艱鉅。

西德政府要考慮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成千上萬的東德人進入西德,西德是否有足夠能力承擔。而大量的東德人到達西德,對東德的經濟、社會的穩定會衝擊到什麼樣的程度?在東西德統一的過程中,兩德經濟、社會的穩定是必要條件,否則會影響兩德人民對統一的意願。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訪問東德,與東德領導人莫德羅達成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旅遊方面的協議,雙方對於統一的立場趨於接近。

同年12月28日科爾總理在西德聯邦議會,發表了關於德國統一的十點綱領,在綱領中,東、西德全方位合作,使雙方民衆受益。東德應自由選舉出合法政府,兩德通過邦聯結構走向統一的邦聯。將德國統一拉入全歐整合進程,以及促進東西方關係的緩和。

1990年年初東德在實施自由選舉政府時期,科爾總理曾六次進入東德參加競選集會,支持東德的基督教民主聯盟,並向東德人民承諾,如果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兩德貨幣聯盟很快可以實現,每一個東德公民可以按1:1的比價,轉換2000西馬克。

同年3月18日選舉揭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兩德即進行貨幣統一談判,東德實施市場經濟,此一融合,使兩德間統一,打下堅實基礎。

兩德在5月已就東、西馬克兌換率逹成協議,東德工資、薪金、獎學金、租金、賃金和退休金按1:1匯率換成西馬克,現金和銀行的存款則採取1:1有限兌換辦法,14歲以下兒童每人先換2000西馬克,15歲到59歲可換4000西馬克,60歲以上者每人限換6000西馬克,其餘部分按2:1匯率兌換(兩個東馬克換一個西馬克)。

東德的其他債務和其他的款項按2:1匯率兌換,在東德將施行西德的養老金制度,同時宣佈東、西德馬克的官方匯率由3:1改爲2:1,

西德以雄厚財力,提供優惠的匯率兌換條件給東德人民,使東德人民堅定地支持統一。

東西德統一最重要的是兩德制度的統一,西德成立「統一內閣委員會」,下設六個組,對於環保、電信、交通、建築、旅遊、法律、刑事犯罪、媒體、社會和勞動等領域,建立具體務實的機制。

西德在東德支持建立了所有黨派團體參與決策的「圓桌會議」,削弱了東德執政黨的權力,「圓桌會議」就「條約共同體」方案談判,讓東德政府簽字,再由新選舉產生的政府自動啓動條約批准進程,「圓桌會議」承擔監督職責,「圓桌會議」成爲新的權力中心。

東德人民的支持,市場經濟的實施,東西德馬可匯率兌換優惠條件,社會各層面融合的機制是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統一最重要的基礎。

在國際政治方面, 1945年東西德成爲兩個國家,是二戰期間盟國的決定,兩德要統一最重要的是需要得到美、英、法及蘇聯的支持。

美、蘇兩國在1989年初期對兩德統一有疑慮,美國認爲統一的德國是應在西方陣營裡,科爾對此表示支持。1989年12月4日美國老布希總統重申貝克國務卿提出的美國關於德國統一的四項原則:一、兩個德國必須實行自決原則,至於採取聯邦還是邦聯的形式,由兩國人民自行選擇。二、統一後的德國應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並且應加強與歐洲共同體的聯繫,「不應以中立換取獨立」。三,統一必須有利於歐洲的穩定和和平,統一的進程應是和平的漸進的,一步一步的。四、統一的德國,必須遵守赫爾辛基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最後文件》的原則,特別遵守歐洲現有邊界。

蘇聯戈巴契夫總統是希望德國統一後,實行中立和非軍事化,不得留在北約。蘇聯在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自由選舉之後,蘇聯外交部新聞局局長髮布蘇聯的立場,一、德國人有權統一自己的國家,但必須考慮其他國家的權利。二、統一後的德國不能加入北約。三、統一後的德國的軍事力量應合理足夠的原則。四、根據國際法無條件固定德國戰後的邊界。五、簽訂四大國對德的合約,四大國的權利及責任,一直保持到簽訂和約。

蘇聯是否同意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成爲美、蘇東西陣營的最大矛盾及焦點。1990年2月10科爾總理訪問莫斯科,蘇聯同意德國統一,然而對德國加入北約卻不能接受,也不同意北約東擴。

蘇聯在東德的武裝力量是在境外最大的集羣,如果要撤回蘇軍,需要龐大的經費,同時蘇聯與東德之間有3600項條約及協定,德國統一後是否能接管?

科爾總理非常理解蘇聯的需求,1990年春,派出經濟、軍事、外交官員赴蘇聯,與蘇聯官方協商,滿足蘇方的要求,來換取蘇聯支持兩德統一。

西德在1990年爲蘇聯提供3億西德馬可食品援助,對東德50億東德馬克的貸款提供擔保,西德承擔蘇聯駐紥東德的12.5億東德馬克及蘇軍兌換存款的義務。

同年7月15日至16日科爾總理與戈巴契夫總統在莫斯科會面,在會談中戈巴契夫同意統一後的德國擁有完全的主權,併成爲北約成員。1990年9月科爾總理同意給蘇聯120億西德馬克的捐助,並同意另外30億西德馬克的無息貸款。

至此德國統一的障礙皆解除,1990年10月3日水到渠成,德國成立統一的國家。

德國統一,對兩岸將來的發展無可資借鏡的地方,唯一可以借鏡的是兩德統一是用和平談判的方式達成。

兩德統一與兩岸統一的不同之處:一、1945年兩德分裂是二戰後盟國的決定,1949年後兩岸的分治是中國內戰的延續。二、兩德的統一,東西德人民皆有強烈的願望,而兩岸目前的情況是臺灣人民大部分希望維持現狀。三,東西德政府皆主張統一,而目前兩岸,臺灣方面有主張「臺灣獨立」的民進黨執政,使兩岸的統一進程更加困難。四,兩德在統一之前,雙方相互的承認,並派代表常駐對方首部,兩德同時進入聯合國爲會員國。兩岸則互不相互承認,也未派官員常駐對方。五,兩岸統一雖是中國內部的事情,但因歷史的緣故,中華民國(臺灣)曾是美國的盟國,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美國國會通過,美總統並批准《臺灣關係法》,維持與臺灣人民經貿、文化、教育、科技,旅遊等非官方關係,並售予臺灣足夠的防禦武器,2022年美國對臺政策正式加入六次保證。六,大陸方面在1980年初至今,對兩岸統一後,單方面提出「一國兩制」方案,因方案的結構主要是大陸爲主,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自治行政區,而此一方案也未曾與臺灣方面協商過,因而臺灣民衆大部分持反對態度。

德國的統一給兩岸的啓示:一、必須以和平的方式統一;二,必須臺灣人民有強烈的統一願望;三、必須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四、雙方必須要有雄才大略的領導人,提出可行方案,並細緻的推動統一進程。(作者爲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