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看看門羅主義,想想九二共識(沈迺訓)

賴批侯友宜九二共識、服貿賣臺! 侯:賴臺獨不照憲法才讓人民最害怕。(季志翔攝)

選戰當前,民進黨望之一副勝券在握,反映在輔選上卻是黔驢技窮。只見近日蔡英文與賴清德助選主打的竟不是政績牌,而是四處聲張抗中保臺,抹紅藍、白陣營,言必扯及九二共識並加以抹黑,熟悉的「不抹紅就不會選」再度粉墨登場。然而蔡、賴對政績無能的遮遮掩掩,用挑起意識形態對決來轉移人民對於執政失望的焦點,完全無助於綠營選情,更可能危害臺灣安全。

蔡、賴二人不斷攻擊九二共識,綠營人士向來聲稱九二共識不存在,是蘇起等藍營人士無中生有;甚至柯文哲也說九二共識在臺沒市場「應換個詞」,彼此皆是爲了狹隘的政黨利益,選擇否定九二共識的政治價值與存在的政治現實。

有關於此,時任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的解釋是,美國官方和外交界不認爲「九二共識」出賣臺灣主權,而是兩岸交往的現實妥協。包認爲「九二共識」符合美、中與臺灣的各自利益,如果否認「九二共識」則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後果;否認「九二共識」在當今情況下是不現實的。簡言之,包與美國自始未糾結於九二共識存在與否,而是採取務實態度肯認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與「九二共識」是否存在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歷史名詞,則是美國版的九二共識「門羅主義」。回顧門羅主義的歷史發展,1823年時任美國總統門羅發表的國會年度諮文表示,歐洲不能再把西半球視爲征服或殖民的目標,開啓了門羅主義的濫觴。

然而這並不是門羅主義的全部,而只是開始。隨着美國國力的強大,在1895年英屬圭亞那與委內瑞拉的糾紛中,美國國務卿奧爾尼(Richard Olney)對英國發出外交照會聲稱:「如今,美國實際上已統治着這塊大陸,它的命令對於它所管轄範圍之內的大陸臣民而言就是法律。」言辭之間顯露出美國對於美洲大陸上有超出主權範圍的支配慾望,並且以抽象的方式實際對美洲各國國內進行政治控制。

此時,美國已完全超出初始門羅主義僅爲排除歐洲對美洲干涉的態度,從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進一步擴充爲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儘管英國一開始表示拒絕,但現實使然最終只能妥協。美國終於強勢建立門羅主義的統治美洲框架。

門羅主義並不是美國唯一創造出來,有着無須簽訂任何條約就能產生事實拘束力的政治名詞。到了19世紀末,美國國力增加到有必要介入西太平洋地區來維護己國國際利益的階段。彼時中國清朝國力衰弱,淪爲歐日列強的次殖民地,爲了讓美國成爲利益分配的受益國家,美國提出「門戶開放」這個政治名詞,最後成功使之成爲各國不得不接受的政策。

事實上,門戶開放根本不是國際條約,而是因爲美國國力不斷增強的現況,逼迫其它列強必須承認美國理應擁有的權力現實,選擇承認並讓其加入利益分配行列。

後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爲,門羅主義根本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策問題,爭辯門羅主義是否可當作是國際法的原則,簡直是浪費生命。易言之,門戶開放亦同,九二共識不也如此?

門羅提出當時,主張並未被定義爲門羅主義,而是在多年後被創造出來的政治名詞,從未經過他國的同意、簽字。一切都是美國定義出來的國際政治框架,而讓他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狀態,門戶開門更是如此。

門羅主義發展的經過,足以提供臺灣人民對九二共識有更爲正確務實的政治思考。與其爭辯九二共識存在與否,更應正視門羅主義的提出與發展擴充過程中,隨着當事國國力的增長,更可彈性化的強勢主張對其更有利的權力聲索,且往往超出主張初始的定義範圍。隨着中國大陸的實力發展,臺灣往後必然會面臨此一境地。

門羅主義的高度利害相關國家墨西哥,其總統曾感嘆的說:「上帝太遠,美國太近」,這或許會讓臺灣人有相同的共鳴。然而墨西哥採取務實面對現實的態度,至少保護了國家安全不致損害。

反觀一路以來的民進黨與當下的賴清德,不時否定九二共識的存在,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政治價值,將中國大陸單方面曾主張過的九二共識內涵硬逼國民黨吞下,卻無視於我方的九二共識是在符合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之原則的憲法框架下,隱藏着各自表述的政治彈性,中國大陸對此事實上也默認了表述存在。

參考知名車商的廣告詞:「你終究都要開歐洲車的,那爲什麼不一開始就開?」關於九二共識,臺灣的課題是:「你終究要面對九二共識的,那爲什麼不一開始就面對?」

一旦傾獨的賴清德當選,中國大陸極可能對臺灣問題失去耐心,然而兩岸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差距,已不容許臺灣單方面持續採取迴避態度。揚棄視九二共識是毒蛇猛獸存在的民進黨,選擇一個接受九二共識並持續維持模糊彈性的領導人,恐怕是臺灣人居安思危下不得不的唯一選擇。(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