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智能產業轉型的奇點憂傷(徐作聖)

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圖/路透社)

最近十天以來,矽谷人工智能龍頭企業OpenAI ,上演了一出「乾坤大挪移」的羅生門戲碼,CEO Sam Altman 首先被董事解職,隨後投入最大投資者微軟旗下,但在員工及周邊合作者上竄下跳的奔走下,又「鳳還巢」官復原職回到了OpenAI。

在高科技領域,2023年見證了高度戲劇化的轉折和人工智能產業的「乾坤大挪移」。由矽谷一羣猶太菁英電腦科學家領軍,OpenAI 經歷了三月份用戶成長上億的ChatGPT 4.5、五月宣稱年底指具有通用人工智慧AGI功能的ChatGPT 5.0、宣稱AGI可能加速系統奇點及人類文明崩潰將提前到來、11月董事會解僱執行長Sam Altman 等一系列的重大事故,雖然ChatGPT 5.0 或 AGI尚未完成,獲利模式不佳但花銷極大,OpenAI 成功的掌握了全球的「眼球聚焦」,堪稱現代大規模營銷的「典範」!

雖OpenAI這個戲碼尚未完全塵埃落定,但過程中的「巧妙安排」及資本主義運作,不但讓旁觀者見識到美式猶太資本主義的商道精髓,且跟臺灣大選「藍白合」中kp(Keep promise)式的合縱連橫,不但不遑多讓而且更加具有戲劇性!

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面臨一個重要的臨界點:智能奇點(Singularity)的前哨戰,也就係統涌現與智能倫理治理的分水嶺。奇點之前是 Godzilla式的Web2.0「智能代理人」(AI Agent)的經營模式,而奇點之後則是Web3.0自我組織通用人工智能的領域,而「奇點憂傷」的阻隔正是令智能技術開發者徬徨在「擬人化」和「智能倫理」之間的困惑,也是當年以「非營利組織」創立OpenAI的初衷:當通用人工智能技術(AGI)超越人類時,其創造的利潤及引發的災難必須由人類共同面對,而非某特定族羣所壟斷。

事實上,這整個事件肇因於「奇點憂傷」,在OpenAI技術發展的進程中發現智能技術是有「感覺」的,也就是存在擬人化的涌現現象:從物理單轉成爲有機生命體的轉折,並有多項諾獎理論的支撐。換言之,未來若全面發展成爲無所不在Omnipresent、無所不能Omnipotent 的AGI,系統失控及文明崩潰就是必然的後果,故必須審慎檢討智能技術開發的進程,精密的規劃周邊的環境條件,以減緩奇點提前到來的災難,重新佈局是「不得不行」的必要手段!

在跨過奇點分水嶺之前的「智能代理人」乃目前兵家必爭之地,現有Google Gemini、Amazon Olympus、Meta's AI Gambit、Apple GPT、Microsoft Bing Chat和Copilot等虎視眈眈的競爭者。但在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運行的體系下,OpenAI的非營利組織治理有些格格不入,相較於OpenAI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對AGI的憂慮,奇點憂傷也就不足爲奇了。

不論「智能奇點」真的能如預期的發生,是擬人化的自然涌現,還是社會治理框架下的需求,智能產業的典範迫在眉睫。OpenAI的爭議就緣自於「資本獲利」與「社會責任」之爭,在資本主義的大旗下前者終將勝出。OpenAI投資龐大卻至今都沒有找到獲利的模式,未來經營策略的改變也勢在必行,其中技術與社會責任的取捨與平衡等經營成熟度與智能的表現也將成爲關注重點。

臺灣社會各界對OpenAI 最近的羅生門事件有諸多的評論,但多作爲茶餘飯後的議論。雖然政府自2016年獨尊人工智能技術,並隨後設立了「數位發展部」,但現今主流的智能技術是以大型語言模型的「文字接龍」,動則數百億美元的鉅額投資並非臺灣所能輕易承擔,更何況臺灣在規模、技術、市場縱深皆不如人的狀況下,改弦易轍的策略更是必要之路!OpenAI的轉型故事精彩萬分,但我們真正學到了什麼?產業轉型,值得朝野深思!

(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