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萬華阿公店聽老年人的悲歌(林保淳)

萬華茶藝館,雖非物美,但是價廉,且阿姨小姐體貼周到,肯聽肯說、陪吃陪唱,老人家寂寞問題關鍵,不在於他們爲何忘情於此,而在於除了這裡,他們還有什麼地方可去?(示意圖/中時資料庫

疫情再度爆發,確診者從萬華向外擴散,目前萬華的確診人數,已高達350例以上,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佔了大多數,而且其他地區的確診者,也多半有「萬華旅遊史」,萬華成了人人畏避的熱點,雖說未必有嚴重的歧視現象,但人人聞之色變,相戒遠離該地,卻已是不可爭議事實

所謂的「萬華旅遊史」,從已有的案例分析,當然不會只是因爲去萬華「到此一遊」就染得疫病,而是多半涉足於當地所謂的「茶藝館」所致。從獅子王開始,這些確診者流連於茶藝館的報導,就是衆人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一位來自基隆的確診者,一連26天,不辭路遠,天天報到,更令人瞠目結舌,鄙夷者有之,諷刺者有之,戲謔者有之,而當然充滿崇仰之心的亦未嘗沒有。

究竟萬華這「聞名遐邇」的茶藝館,有何令人流連忘返的妙處,值得這麼多老人家徘徊不忍離去?目前網上流傳很多「據說」是萬華茶藝館實況影片,其中作風大膽玉體橫陳,極盡其活色生香場面的,固然不少,但衣裝整齊,不過以動人歌聲、幽默的話語、貼心的服務吸引來客的,也不在少數。萬華地區,向來龍蛇雜處,故所謂的「茶藝館」,亦形態多端,以迎合不同偏好的人,也屬正常,但若以爲其中盡是一些肉慾橫流、猥褻不堪的店家,恐怕不但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完全貶低了這些去光顧的客人,這是以菁英眼光,鄙視庶民生活日常的偏頗態度。

目前萬華登記有案的茶藝館,據聞有172家,加上其他未登記、或以其他名目掩飾的,應該在300家左右,連同從業的阿姨、小姐、服務員廚師,平均每家在10人左右,客人來來去去,每天如以50人計,一天就有爲數1萬5000個老人家到此尋歡。常客多半是退休的老人家,一些年輕的客人,應是久聞其名,特地到此「體驗」一番的。很多人都很懷疑,這些老人家大抵不是色心不死,就是閒得發慌的無聊人士,纔會涉足於這種地方,言下多有不屑之意;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觀點,正暴露了臺灣老年人口照護的失調。

從「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角度來說,「食色性也」,對老年人當然還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認爲這些老人家光顧店家,只是爲了那一剎那的發泄與快感,恐怕也是太高擡他們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出在「閒」字。

退休之後的生涯菁英份子可以有許多「正當」的生涯規劃,讀書、旅遊、登山、學習、當志工,都足以排遣他們退休後的閒餘生活,也能自得其樂,不會感到寂寞。但是一般的市井小民,恐怕就未必會對這些活動有興趣,而賦閒在家,已成長的子女紛紛各自獨立,無須操心,卻也無人關愛,朋友稀缺、交遊冷落,漫漫長長的閒空,該如何打發?心靈的孤寂,如何排遣?內心的寂寞,找何人訴說?連有時候鄰居老人聚在廟前公園裡,賭棋打牌,都會因有人檢舉而被取締,一日三餐,縱有海味山珍,怕也是食難下嚥。

萬華的茶藝館,雖非物美,但是價廉,且阿姨、小姐體貼周到,肯聽肯說、陪吃陪唱,老人家寂寞的心靈重新撩動,常客間的互動再度煥發起青春天南地北談東說西,雖說都是閒來磕牙、生活瑣事,但總比待在家中,面對空蕩冰冷的牆壁,更能感受到仍然「活着」的喜悅。老人家最喜歡說的,無非是「當年之勇」,但是,有幾個家人、子女聽得下去?在這種場合,當年之勇可以吹噓,可以自嘲,在有如知己朋伴佳人願意凝神諦聽之下,這又是多讓人欣慰的事?所以,真正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他們爲何忘情於此,而在於除了這裡,他們還有什麼地方可去?

老年人是寂寞的,寂寞是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我們政府的老年人政策,除了照護其身體之外,是不是更應該注意到老人家心靈上的空缺?

老年人似乎最喜歡唱歌,但是敞開聲帶,唱了又唱,你們可聽得出他們所唱的其實有點像是一曲悲歌

(作者爲大學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