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中國》真情講述“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
在10月23日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向老一輩革命家、志願軍將士、英勇犧牲的烈士們以及所有爲這場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他說,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銘記是最好的告慰。當“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再次迴響,很多人的腦海裡自然會浮現出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經典場景:戰士王成對着步話機大喊“爲了勝利,向我開炮!”他手握爆破筒衝向敵人的形象,像一尊雕塑般,永遠矗立在觀衆的記憶深處。
“王成”是誰?是怎樣的緊迫情境,讓他決絕地發出那聲視死如歸的吶喊?這八個字何以力透時空,至今聽來仍覺振聾發聵?
11月7日晚八點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類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將播出第二期。國慶期間,第一期《扶貧路上》在新媒體平臺收穫7個熱搜,微博話題閱讀量單期累計增長13億,微信十萬加文章達14篇。一條“黃文秀生前最後的信息”帶動全網致敬黃文秀和她身後的扶貧幹部,學習強國平臺3次發文點贊節目,並評價道:“潤物無聲動人心絃,中國故事就該這麼講。”繼首期節目力造新經典之後,本期節目不僅要跟隨《英雄兒女》走近英雄歲月裡的真人真事,更要用這一代年輕人的方式表達和致敬老一輩的英雄,繼續唱響英雄的頌歌。
翻爛史料、融入經歷、飽蘸深情寫出“王成的犧牲”
對於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來說,對抗美援朝英雄的認知往往來自於小學課本、黑白電影以及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以重新演繹的經典文藝作品爲橋樑,讓今天的人們更好地理解英雄的選擇和犧牲,銘記歷史的不屈與奮進,是《故事裡的中國》努力破題的目標。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故事裡的中國》在衆多題材中精心選擇了《英雄兒女》這部極具情感共振能力和時空穿透能力的優秀作品。《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先生的《團圓》。《故事裡的中國》以此爲切入點,打開塵封歷史的記憶閘口,引領觀衆一路去探尋真實的“王成”。
《故事裡的中國》特別請到了《英雄兒女》編劇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兒毛白鴿女士,她細膩還原了當年父親毛烽和武伯伯(武兆堤)創作故事的始末。
“要改編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小說,(爸爸)實在心裡沒底。武伯伯就說,把你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歷融入到劇本里,就是最好的創作經驗”,毛白鴿回憶道:“我記得他們剛開始的時候創作非常順利,可是在寫到王成犧牲的時候卡殼了,他們真是費了很大的心思,書都快翻爛了,後來他們翻到《志願軍一日》上面的一篇文章叫《向我開炮》,武伯伯和我爸爸覺得,就拿這個,再結合另外一個拿着爆破筒衝向敵陣的英雄事蹟,來寫王成的犧牲。就是這樣,把王成的英雄形象樹立起來了。”
毛白鴿動容道,“王成”不單是一個人,她的父親在戰場上親見過很多這樣的戰士,“像422團的一個連長,子彈全部打完了以後,抱着巨石跟敵人搏鬥,最後犧牲在陣地上;還有一個連長王德山,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把最後兩枚手榴彈拉響了,衝入敵羣。
《英雄兒女》中,戰士們爲了讓部隊能夠順利通過敵軍架設的鐵絲網防線,在關鍵時刻用身體搭成人橋,讓戰友們踩着自己的肩膀衝向勝利。在毛白鴿的敘述中,這一場景來自讓父親毛烽最震撼的老禿山戰鬥,“他們穿着單薄的軍裝,鐵絲網那個刺紮在身上一紮一個血洞,最後部隊順利地衝到了主峰上,可是有四位戰士就再也回不來了……我父親好多年以後提到這件事的時候還眼含熱淚,因爲他忘不了這些戰士。”
文藝因真實而震撼。《英雄兒女》並非來自創作者的想象,而是他們用銀幕把當年用眼睛看到的東西再現了出來。毛白鴿說:“武伯伯和我爸爸把王成就是當成一個普通的志願軍戰士來寫的,可是王成的身上又集中了志願軍英雄烈士們最優秀的品質。”
在精神接力中,爺孫三代完成超越時空的團圓
1991年,巴金先生爲志願軍戰士趙先有寫下“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的題字,而趙先有烈士就是高喊着“向我開炮”,用24歲的年輕生命,換來了67高地攻防戰勝利的戰士。
趙先有入伍的時候年僅19歲,和妻子剛結婚6個月。分別之時,懷着孩子的妻子對他說:“你就走吧,家裡有我,早日立功受獎,我們等着你回來。”
1952年10月,敵人用飛機、大炮、坦克向67高地進攻,戰況慘烈,擔任65軍194師582團2營6連副指導員的趙先有帶領連隊堅守了三天兩夜,打退敵人的十七次進攻,後來,敵人一批一批地涌上67高地,趙先有在防空洞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喊出了“向我開炮”這樣的吶喊。
《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趙先有烈士的孫子趙新民先生眼含熱淚講述了爺爺的故事,“直到1954年村裡邊舉辦了一次非常隆重的追悼大會,我父親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父親去世了。”
趙新民回憶自己六歲時和奶奶一起給爺爺掃墓,“奶奶從我爺爺的墓碑下邊,捧了兩捧土放在手絹裡邊,她跟我說這捧土,等我以後去世了,埋到我的墓裡邊,然後我也實現了我對我奶奶的諾言。”
趙先有生前所在的連隊後來被稱作“王成連”,連隊門口有一尊雕像,雕像下面刻着巴金先生的題字。趙新民在節目中展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身着軍裝的父親在雕像前敬禮,一張是身着軍裝的自己在同一個角度以同一種身姿在雕像前敬禮。他說:“我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也來到了‘王成連’,可能我和父親是一種默契吧,現在把這兩張照片放在一起,我感覺更像是我們三代人超越時空的一種團圓。”
以“堅守”爲核心演繹英雄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點贊“這是戰鬥歷史的重現”
爲了讓講述更立體,本期《故事裡的中國》特別連線了97歲高齡的當年朝鮮戰場上的英雄團長齊金炳老先生,他所在的部隊就是巴金先生到朝鮮戰場之後採訪的首支部隊。此外,節目還將親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的三位長者劉傑、曹家麟、鄧其昌請到節目現場。
從他們的講述中可以得知,幾十年前,文藝工作者們在風煙滾滾中唱英雄,在前沿陣地的潮溼坑道里見英雄、寫英雄……那麼,身處和平年代、遠離戰火紛飛的年輕一代,又該如何接力講好英雄的故事呢?
《故事裡的中國》既讓文藝照進現實,也用現實哺育文藝,節目通過重返歷史現場的真情講述,激發出戲劇表演環節的使命感和神聖感。在本期節目中,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將以“堅守”爲創作核心,帶領年輕演員再現《英雄兒女》當中的動人情節。她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英雄兒女》這部戲劇,向所有參加抗美援朝的英雄們致敬,向所有爲了祖國、爲了人民、敢於拼搏的中華兒女致敬。”
本次戲劇呈現由於毅飾演王成,姜梓新飾演王芳。節目將通過舞臺空間的組合變換,以及聲光電的渲染,將觀衆帶回到烽火硝煙的英雄戰場。於毅從頭到尾情緒飽滿:“因爲這是最真實的。在炮火紛飛的那一刻,不光是動容,更是震撼,我們需要記住這些人,不管他們有沒有名字,不管他們是不是王成和其他姓名的人,我們也應該讓不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來記住這段歷史。”
爲了讓表演更趨寫實,節目特別邀來84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曹家麟現場指導,向大家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看完演出,曹家麟老先生特別激動:“這不是演出,是戰鬥歷史的重現,使我回憶起了那段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我們那些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們和敵人拼殺的場景,我感謝你們!”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爲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即將播出的這期節目,又將是讓人淚水決堤的一期,到底什麼樣的人能稱作英雄?中華兒女又何以一次次成爲挺身而出的英雄?就讓《故事裡的中國》繼續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