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司法助力誠信中國,人民法院在行動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公正司法助力誠信中國人民法院行動

新華社記者羅沙

廣州法院與44家職能部門建立失信懲戒聯動機制,涵蓋交易、授信、政策支持等生產生活全過程

四川法院將故意製造交通事故的9人碰瓷團伙繩之以法。

最高人民法院黑龍江高院對捏造事實、僞造證據製造63起系列虛假訴訟的某房地產公司頂格處罰6300萬元。

……

誠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記者從最高人民法院獲悉,全國各級法院充分發揮審判執行職能作用,大力弘揚“言而有信”“有約必踐”的契約精神,爲誠信中國建設築牢法治基石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已經成爲我國誠信建設一大亮點。近年來,人民法院通過依法採取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高消費、司法拘留乃至追究拒執犯罪刑事責任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失信曝光和懲戒力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751萬人次迫於懲戒壓力自動履行了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2020年,全國法院受理執行案件1059.2萬件,執結995.8萬件,執行到位金額1.9萬億元。

同時,人民法院採取一系列措施,暢通信用懲戒救濟渠道,探索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被執行人信用修復制度,推進失信信用懲戒向精準化、精細化發展。

在浙江寧波,寧波中院和金融機構建立合作,相關銀行開發“誠信履行貸”金融產品,給予誠信履約的個人和企業充分支持,有效促進被執行人自動履行。

在廣東深圳,前海法院審結全國首例律師費轉付案件,判決違約且濫用訴訟權利、故意拖延時間的敗訴方被告原告賠付律師費30萬元。

破解執行難,不止步於“基本”。最高法發佈的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19―2023)明確了10個方面、共計53項主要任務,在鞏固人民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的基礎上,堅持源頭治理、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執行改革,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

“碰瓷”行爲,嚴重破壞社會風氣,人民羣衆深惡痛絕。最高法會同最高檢、公安部出臺關於依法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在總結以往辦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通過“碰瓷”實施詐騙、敲詐勒索等常見犯罪行爲的定性處理等作出明確規定。

2018年至2019年,9名不法分子在四川綿陽德陽等地故意製造交通事故,利用酒後駕駛員不敢報警的心理敲詐勒索,金額達20餘萬元。2020年8月,法院一審宣判認定這9人爲惡勢力犯罪團伙,判處四年零六個月至十個月不等有期徒刑。

今年3月,這一案件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報告明確提出,運用法治手段治理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讓虛假陳述者付出代價、製假售假者受到懲處、“碰瓷”者落入法網。

虛假訴訟是誠信社會“毒瘤”,人民法院對此重拳出擊,通過大數據分析、關聯案件檢索等手段,尋找虛假訴訟行爲的規律,精準識別、精準預防,嚴懲利用虛假訴訟逃避債務、非法融資、騙補騙保等行爲。

2021年3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虛假訴訟犯罪懲治工作的意見。其中強調,對於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參與虛假訴訟的,必須堅持刀刃向內,依照法律法規從嚴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從嚴追究刑事責任。

嚴懲製售假冒僞劣商品、網絡欺詐證券市場虛假陳述等行爲,預防和懲治網絡抄襲、打擊網絡流量造假……讓失信者處處受限,讓誠實守信者受到激勵。人民法院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的公正司法,助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誠實信用的社會風氣,不斷推動誠信中國行穩致遠。(參與採寫:袁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