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剖析臺美TIFA會談的效應與風險評估
停擺近五年的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於臺北時間30日上午7時復談。雙方透過視訊會議,除了在簡化醫療器材審覈文件程序達成共識之外,並同意在有關提升未來貿易合作及投資等不同議題,將在TIFA成立多個工作小組,於未來進行密切討論。俾在雙方最終簽署美臺雙邊貿易協定(BTA)之前,讓TIFA扮演雙方得以常態化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
關於此次第11屆臺美TIFA會議得以順利舉行,雙方並在國際合作、貿易便捷化及確保供應鏈韌性等多項議題達成共識,確實是得來不易。身兼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的鄧振中政務委員就特別點出,此次會議與過去有很大差異。不同於過去美方都是「要求我們要做這個、要做那個」,這次則是基於合作精神進行意見交流。
鄧振中的這一席話,確是有感而發。回顧過去臺美之間的經貿交流互動,的確是美方一貫的以高姿態要求臺方必須做出這個那個的開放承諾。包括早期的要求開放外國銀行可以來臺設立分行;甚至動用特別301條款,要求臺灣取消限制農畜產品進口的規定,以換取美方支持協助臺灣申請加入WTO等等。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消長新局,美國在川普任內雖然粗暴的啓動美中貿易關稅戰,並無限上綱到全面打壓限縮中國。但總體以觀,不只未能收到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慘勝結局,甚至是出現反效果的自傷逾千,而殺敵的績效卻是有限!
接下川普暴衝所留下的爛攤子,拜登總統接班後,雖然行事風格不同於川普,但是如何框限、壓制中國的崛起,儼然已經成爲美國總統無可迴避的職責。因此拜登只好改採兩面手法,一方面持續與中國邊談邊打,另方面又積極廣結盟友,構築新冷戰時期的對中大包圍圈。從而美國在此次臺美TIFA會談呈現與往昔大相逕庭的姿態,其實也就不足爲奇了!
撇開這種公開場合的作態,其實更值得正視與深思的,毋寧是臺灣在拜登時代的美中博弈新局中到底能夠扮演什麼角色?是左右逢源?還是兩頭落空?是必須選邊站?還是隻能被邊緣化?而從臺灣的本位來考量,趨吉避凶的思維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取捨之間卻不能不務實的評量代價的大小,以及做必要的風險評估。
依循這種經營決策與管理的SOP,進一步來分析此次TIFA會談相關議題的風險變數。就臺方所最關切乃至焦慮的醫療器材部分,我方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於會後雖然表示,雙方已就簡化醫療器材審覈文件程序達成共識,而將有利於消費者加速取得所需醫療器材。但針對我方呼籲應逐步以援助、技術分享及授權代工方式,以擴大新冠肺炎藥品及疫苗的供應,但美方只表示「裡面牽涉東西不少,他們願意繼續往下討論」。美臺雙方就此議題並未立即獲得共識,其實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爲其中牽涉到美方的疫苗生產商之龐大商業利潤,臺方想要美方藥商技術分享及同意授權代工,雖然從人道救援的角度言之成理,但面對巨大商業利潤的分享,這樣的呼籲可能難以落實。
相對的,在有關如何透過互動以解決貿易問題,美國貿易代表署則具體例舉了包括美豬美牛業者所面臨的市場準入壁壘,以及美方對版權立法、數位侵權、金融服務、投資和監管透明度等領域對臺方提出不同的疑慮。而對於美方所提出的這些議題,雖然將留待後續的不同工作小組分別討論,但在面對美方的倡議,臺方到底是要照單全收?或是對明顯不合理,或將對臺灣產生重大沖擊的議題予以據理力爭?看來是好戲留在後頭了!
至於雙方取得高度共識的,有關應強化重要供應鏈的安全及韌性,美方特別強調有關供應鏈合作的議題,乃是在拜登已於上任百日的「檢視報告」中把臺灣列入美國與盟友及夥伴合作確保供應鏈韌性的名單中。而臺方也就趁勢提出雙方合作的項目,應涵蓋半導體、疫苗生產與代工,及電動車等產業的研發、製造及人才培育能量。美臺雙方對此議題獲致高度共識,自然爲雙方所喜聞樂見。但是一個值得正視的衍生效應則是:美方自然希望藉此把臺灣目前獨步全球的半導體羣研發產業鏈,能夠因而優先協助美國的產業發展。但是實質意義上則是要逼臺灣的相關業者,必須在美、中兩者之間選邊站。此也就難怪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在肯定此次TIFA所獲得共識的同時,意有所指的表示,期待在未來的美中貿易戰中,美中能讓臺灣保持一定的中立地位!林理事長的卑微期求,道盡業者的心聲,但是能否影響美臺當局的定見?大家不妨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