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國發會人口推估該注意的事龍年效應已消失

今年前八個月出生的寶寶只有8.6萬,比去年同期的8.9萬還要少,龍寶寶居然比兔寶寶少,這是半個世紀以來首見。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發會原訂於8月底公佈人口推估,爲配合行政院業務整體規劃,將公佈時間延至9月底,這是往年少有的情況。人口推估兩年發佈一次已爲慣例,過去多在7、8月,今年延至9月,也真的不太尋常,因爲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龍年效應」不見了。

長期以來,由於社會文化,國人喜歡生龍寶寶,每逢龍年出生的人口特別多,民國64年這個兔年有37萬人出生,65年龍年達42萬,88年所生的兔寶寶28萬,次年龍寶寶接近31萬,龍年效應非常明顯。進入少子化時期,100年這個兔年不到20萬,不過,次年龍年又升至23萬,龍年效應依舊存在。

不過,情況已改變,去年這個兔年的出生人口降至13.5萬,創下史上新低,原本寄望今年這個龍年能多生一點,緩和少子化速度,不料根據內政部公佈的最新統計,前八個月出生的寶寶只有8.6萬,比去年同期的8.9萬還要少,龍寶寶居然比兔寶寶少,這是半個世紀以來首見,非比尋常,若把少子化分爲潛在期、發展期與加速期,如今已然進入加速期。

民國60年代臺灣平均每年出生近40萬,民國80年代也有31萬,90年以來出生人口江河日下,少子化隱憂已然浮現,政府雖認爲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長年以來卻只提一些不痛不癢的政策,自然難以發揮作用,自106年出生人數跌破20萬之後,如自由落體般的下滑,去年降至13.5萬,今年恐怕連13萬都保不住,龍年尚且如此,其餘各年就不用提了。

這次國發會的人口推估報告延後一個月發佈也許不是壞事,對於這份即將發佈的人口推估,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總生育率的設定宜下修:龍年效應的消失,說明人口推估已無法像往年這麼樂觀,上回報告所設定的總生育率須全面下修,譬如132~159年中推估所設的1.20人,高推估所設的1.40人,已屬遙不可及,因爲我國去年總生育率已落至0.86人。所謂總生育率是指平均一位育齡婦女(15~49歲)所生的子女數,從維繫世代之間人口穩定觀點而言,總生育率要達到2.1人,然而我們離此一標準已愈來愈遠,此次報告有關出生人口的中、低、高推估,宜做符合當前情勢的設定。

第二、政院應提出可行的方案:少子化已談了20多年,政府的政策也提了不少,什麼育兒津貼、幼兒特別扣除額、幼稚園免學費等等,江宜樺當內政部長時還以百萬元獎金向國人徵求一個「看了就讓人想生小孩的標語」,結果得獎標語是「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那是民國99年的事了,距今已14年,出生人數持續減少,晚近更加速下滑,行政院既要求延後一個月公佈,自應綜合過去政策失敗的原因,向社會提出政策方向,否則就失去延後一個月公佈的意義了。

第三、總統府應設置「因應少子化委員會」:總統賴清德於就任滿月記者會上宣佈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來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這三個議題的確是當務之急,然而少子化也不容輕忽。如今每年出生人口,不用說與民國60年代40萬相差甚遠,與80年代30萬也不能比,國力取決於人力,氣候變遷、防衛韌性、健康臺灣固然重要,但當一年出生人口連10萬都到不了,臺灣會變什麼樣子?亟需未雨綢繆,以此而言,總統府宜慎重考慮增設「因應少子化委員會」。

最後我們要提醒的是,不像景氣變化易爲人察覺,人口變化相對緩慢,因而常常被忽略,這也是少子化提了20多年,一事無成的原因。必須注意的是,出生人口下滑,與結婚率降低有關,結婚率下滑與低薪、高房價有關,低薪、高房價又與產業發展有關,此外,也與社會風氣、世代觀念有關。在這些因子連動成負向循環下,少子化雪上加霜,八年來(106~113年)出生人口已出現螺旋式下滑。

龍年效應的消失,標示着臺灣出生人口已進入螺旋式下滑階段,這不但會影響生產力,也將影響國力,是嚴重的警訊,即將公佈的人口推估報告應該陳述日後可能的發展,以讓當局知所警覺,儘速拿出對策。